APP下载

《圆圈》,审视科技时代的一则寓言?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19

报价宝综合消息《圆圈》,审视科技时代的一则寓言?

戴夫·埃格斯(Dave Eggers)的新小说是反映当今时代的一则寓言?对硅谷及其侵犯隐私的科技公司的一记透彻羞辱?

还是说他失诸正鹄,炮制出一部假模假样的乏味小说,既无法为书中角色注入人性,也未能把握其主题?

埃格斯备受期待的小说《圆圈》(The Circle)本周二开始发售,书评人对它的看法分歧毕现。但是在硅谷以及其他地方,对于埃格斯描绘的那个21世纪超互联世界, 该书的主题有望引发更大的争论。

《圆圈》的故事发生在“未来某个不确定的时间”,主角梅·霍兰(Mae Holland)是一名年轻的理想主义者,在圆圈公司上班。圆圈是一家非常强大的科技公司,用户用一个账号登录后就可以得到搜索、购物和社交一站式服务,公司藉此击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

最初的一批订单已经把这本书推到了亚马逊排行榜的第21位,对于小说而言已经是一个不错的战绩。书店经营者们表示,本周二一开门,几乎立马就有人购买《圆圈》。

在科技界,一些读者对书中的描绘感到不悦。高科技创业公司投资者埃丝特·戴森(Esther Dyson)说,“它激起了我的防备心理,因为它说到了点子上。”

其他一些早期读者则说,他们正在重新考虑自己对互联网的态度。布鲁克林的米歇尔·菲尔盖特(Michele Filgate)是一名作者,也是书店经营者,在一篇名为《戴夫·埃格斯让我退出了Twitter》的文章中,她描述了自己因受《圆圈》刺激,心绪不宁,于是实验跟社交媒体隔绝一个星期的经历。

“我希望它能让人们后退一步,讨论一下我们希望如何利用科技,”珍妮弗·杰克逊 (Jennifer Jackson)说,她是埃格斯在诺夫出版社(Knopf)的编辑。“我不认为这本书真的想让大家停止使用社交媒体,我不认为那是戴夫的真正意图。这本书会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进行思考——我希望会是这样。”目前居住在湾区的埃格斯拒绝接受采访,而且也不会参加这本书的朗读会或者见面会等宣传活动。

Paolo Vesci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戴夫·埃格斯在自己的办公室。最先开始阅读《圆圈》的一些读者,说他们正在重新考虑对互联网的依赖。

圆圈最肖似的公司是谷歌,它也有一个类似谷歌眼镜(Google Glass)的视网膜电脑,也推出了为这个世界的辽远疆域绘制地图的计划,也有一个三人领导小组,也经历了反垄断调查,也通过一个秘密实验室来研发未来项目。谷歌的搜索算法PageRank,是用该公司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的名字命名的,而圆圈公司核心产品TruYou的名字中,也嵌入了一位创始人的名字。

圆圈公司的创始人有一些口头禅,比如“共享即关怀”、“秘密即谎言”等,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反乌托邦的景象。

这些口头禅跟一些硅谷高管的论调很相似,比如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谷歌的埃里克·E·施密特(Eric E. Schmidt),后者曾经说:“如果你有什么事情,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也许一开始你就不应该做这件事。”

在埃格斯的书中,硅谷是一个有着浮夸目标和理想主义信念的地方,这个信念就是,它的科技将让世界向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潜在后果如何。例如,圆圈公司的SeeChange摄像头可以贴附在墙壁上现场直播视频,因此可以用来做很多事情,比如在中东的抗议活动中,记者已经被赶走,但还可以继续采集现场画面。问题是,他们也可以用来偷偷直播人们在家里的私密活动。

分析师本尼迪克特·埃文斯(Benedict Evans)来自设在伦敦的高科技和媒体研究机构恩德斯分析公司(Enders Analysis),他说,埃格斯的小说捕捉到了高科技公司的两种典型特质:一是毫无节制的乐观,二是不理解新科技给现实世界带来的后果。

埃文斯说:“高科技界过于偏乐观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电脑和其他科技产品的原因。如果任何时候人们都安坐下来,理性地思考‘那样能行吗?’那么我们就什么都不会有了。”

但是他也说,“事情的另一面是,高科技界有点儿乌托邦式的感觉,还有一种盲目乐观的心态,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识过失败,也永远不必应对硅谷之外的世事。”

书中一些地方缺乏真实感。比如,埃文斯会用错“操作系统”之类的科技术语,此外,书里几乎没有描写公众对圆圈公司侵犯隐私的愤怒,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往往会激起公愤。

旧金山,宣传戴夫·埃格斯小说《圆圈》的海报。这部小说讲述了科技界的故事。

然而,《圆圈》令人不安的部分原因似乎在于,它并非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书中描述的很多虚构产品,只比高科技公司的现实产品领先了一小步。

有时候,这本书中的角色会使用现在已经存在的技术。圆圈员工和议员们会“透明化”,即穿戴着摄像头,直播他们看到的一切——就像谷歌眼镜可以做到的那样。而且,埃格斯想象出来的一些反乌托邦式产品,在他写作这部小说期间,似乎成为了现实。

《纽约时报》上周发表的文章描述了一些现实生活场景,跟《圆圈》里的情节惊人地相似,比如学校搜集学生数据,把它们存储在云服务里,给孩子们带来隐私风险,又比如你搜索别人的名字时,可以找到警方逮捕他们时拍下的照片。

透过虚构小说,埃格斯提出丽贝卡·索尔尼特(Rebecca Solnit)、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和叶夫根尼·莫罗佐夫(Evgeny Morozov)在他们的非虚构作品中提出的问题。《圆圈》延续了辩论,并问到:《圆圈》中的半虚构世界是否会不可避免地成真。

硅谷的一些科技人士批评这本书,说它不够逼真;和菲力克斯·萨尔蒙(Felix Salmon)为路透社写的一篇专栏文章遥相呼应。

“有些人本来就已经形成了一个集体意识,认为社交媒体是危险的,埃格斯是在向这些人布道,”萨尔蒙写道。

但另一些人认为,科技人士过分喜欢抗议了。“这部小说的主要意义是让我们好好照一下镜子,”佩里·休伊特(Perry Hewitt)说。他曾经在科技公司工作,现在是哈佛大学的首席数字官。“重点不在于硅谷,而是在于审视我们自己。”

2018-01-11 00:15: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