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里巴巴COO张勇谈双十一与中国物流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24

报价宝综合消息阿里巴巴COO张勇谈双十一与中国物流

阿里巴巴集团创立的“11.11购物狂欢节”(下称双十一)在中国影响巨大,成为了中国消费者的电商购物节日,俨然中国版的“黑色星期五”,也难怪今年甚至有商家把促销广告做到了纽约时代广场。每一年的这一天,对于这家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来说,在订单的物流配送方面永远意味着一场硬仗。由阿里的网购平台淘宝和天猫“全场五折”口号所刺激出来的网购订单洪峰触发了随后的包裹洪峰,每逢双十一,很多物流网点的快递揽收量是日常数量的三倍。

根据阿里巴巴集团对外公布的数据,今年双十一共产生了2.78亿份物流订单,而去年同日形成的包裹数是1.5亿个,同比增长85%。到了11月14日,阿里旗下专事物流管理的企业菜鸟网络进一步更新了与双十一相关的物流服务数据,称在11月12、13、14日三天当中,与阿里巴巴合作的14家主流物流快递公司,已经将4000万个包裹达到消费者手中,揽件洪峰已稍有减弱。

物流配送链条的整体流畅度一直是中国电商的薄弱环节,对于今年双十一的参与者来说,这仍然是巨大的课题。很多业内人士依然会对2010年时令卖家、买家和物流公司都异常痛苦的双十一记忆犹新。当时,由于事先估计不足,物流快递公司大范围“爆仓”——大量的包裹因为来不及分拣和转运,而被滞留在中转仓或配送站。很多包裹在途的时间甚至长达一个月之久,等送至消费者手中时,外包装已经惨不忍睹。

阿里巴巴去年化被动为主动,试图改变长期以来受物流问题困扰的局面。2013年5月,阿里联手银泰集团、复星集团、富春集团,以及中国主流的物流快递企业——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公司,共同成立“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也称菜鸟物流),并同时启动“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项目。该项目一期目标,是通过5至8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物流平台,实现包裹在全国任意一个地区24小时送达。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兼任菜鸟的董事长,此举凸显了阿里巴巴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视。中国的另一个电商巨头京东商城则从创业之初就选择了自建物流系统,阿里打造的旨在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并没有把竞争对手京东的系统包括在内。

现阶段中国的物流产业,一直在追求增加智能机械化生产线的参与比例,但绝大多数的环节仍然有赖于纯人工作业。从遍布全国各地的卖家打包发货、揽收分拨中转、再到最终递送到每个买家手中,参与这场物流大战的从业者人数多达一百多万。

而双十一的物流靠的仍然是人海战术。以圆通速递为例,这家最早进入中国快递产业的民营企业,为了迎战今年的“双十一”,圆通在全国13万合约员工的基础上,不得不临时又征招了3万名临时工。圆通速递上海分拨中心的运营总监吴建飞总结说,年年备战双十一,这么舍本的投入,对于快递公司来说其实并不挣钱,练兵的意义大于盈利。

可以说,每年双十一都是中国的物流配送企业陪阿里玩的一场极限游戏。但这也折射出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大特征:进入21世纪,中国的物流产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是被中国电商产业的高速增长“倒逼”的结果。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一直专注于织就网络购物的这张“天网”,而前面提到的物流骨干网,又被称为“地网”。很多业内人士都曾担忧,阿里巴巴似乎并不具备亲自参与建设和运营实体物流网络的经验。“菜鸟”一词的本意是形容那些并不擅长做某件事情的新手,阿里巴巴取这个名字反倒透出了几分坦诚和幽默——和闯入一个新领域的那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

随后,一度传出菜鸟物流在各地拿地建仓库的消息,菜鸟也曾对一些物流企业展开股权收购。不过时至今日,外界始终难以看清这张物流“地网”的全局,以及阿里巴巴的控局思路。

11月11日当天,阿里巴巴集团首席运营官张勇在他位于杭州西溪淘宝园区中的“双十一中心指挥室”里,接受纽约时报中文网的独家专访。这是一间专门为双十一活动而设置的临时指挥部。为了应付熬夜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张勇的办公桌上放了很多水果和饼干。办公桌的对面,是几面用于实时监控运营数据的电视墙。在陪同记者进入房间之前,他特意让秘书关闭了这几面屏幕。

张勇分享了他对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的观察和思考,以及菜鸟物流在协同所有合作伙伴物流资源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张勇也谈到了以阿里巴巴为核心的中国电商企业,通过何种策略和思路,去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掌控物流产业的发展。以下为经过编辑的采访实录,未经张勇本人审定。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天猫员工去年11月在阿里巴巴总部庆祝完成销售目标。

纽约时报中文网:在中国当前环境下,您如何理解并总结电商和物流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张勇: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电商是上半身,物流是下半身。再进一步解释就是说,你所有在网上购买的东西都要落地,你要递送给你线下的买家客户。这是最基本的。无论你在虚拟世界里再怎么逛,最终你买完了以后,只要是实物商品,接下来肯定是需要一个物理意义上的递送环节。

纽约时报中文网:从阿里巴巴这个电子商务平台的角度,你们是用怎样的思路和办法去帮助推进物流产业的进步?

张勇:我们还是坚信我们用平台、用生态系统合作的方法来推动物流业的发展,其实我们也证明了,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合作,所以我们才达到今天这样的一个规模——比如2013年是有50亿的包裹在我们的电商平台上产生,然后通过我们这十几家主要的合作伙伴被递送掉。我知道他们大概有一百多万的员工每天在街上跑。如果不是用这个合作的方式,而是只用一个公司、或者是用自营的方式来做,我觉得我们是做不了这件事。

纽约时报中文网:能不能具体说说菜鸟物流目前主要的业务方向?你们在忙些什么?

张勇:最简单地说,我们菜鸟是做两方面的事情。第一方面,物流的核心,我们认为还是信息流,这些物流的信息能够决定物流的效率。因为我们在网上产生很多订单,接下来每一个订单被履行的过程,就是一个物流的过程,那我们怎么样能够获得它被履行的这个过程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加总,其实是能够勾勒出整个中国今天物流的半个框架,而且通过这样一个加工,就能够看到物流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其实就是在一个特定地区,单量上升;如果那个地区物流的承载能力不够,我们就可以提醒物流合作伙伴,要提前在那个地区加强投资:从建仓、建物流中转中心、建配送站……整个预警过程,甚至还要包括一个对未来业务量的预测和产能规划的问题。

纽约时报中文网:那你们会直接投钱给合作伙伴,一块建设物流设施吗?

张勇:我们可能不会投钱给他们一块建。这其实就是菜鸟要做的另外一件事:我们会在一些关键的节点,去投资建一些物理设施。但是我们建完了不会说去直接雇用一些人来运营这些设施,去自己运作,如果这样做,那跟我们的合作伙伴做的事不就一样了么。所以我们不会这么做。我们会把这些设施拿出来,给他们用,跟他们合作。但我们也不会是简单地当一个“地主”:我只管把地租给你,你做什么事,我们都不管。我们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最后可以一起创造出某些行业的解决方案。

纽约时报中文网:您说的这个物理设施,具体是指什么?

张勇:就是仓库。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们不会只专注拿地吧?

张勇:我们当然不会只拿地却不建仓(库)。我们会建仓,但不会是给自己用,我们是要把这些资源分享给我们的物流合作伙伴。

纽约时报中文网:那你们现在的土地储备工作是不是都已经完成了?你们已经买了足够多的地,可以满足未来几年内的建仓规划?

张勇:实际上,因为中国太大了,我们不可能买很多的地。但我们会选择一些特定的地区、非常具备战略意义的地区——在这些地区,资源供应是非常珍贵的。针对这样的区域,我们会利用我们的企业品牌影响力,没错,我们会去拿地。但是我想强调,最后建成的仓库资源一定会是用于分享给我们的合作伙伴,供他们去使用。

纽约时报中文网:2010年的双十一期间,物流是最痛的痛点。那今年双十一,你们在物流方面主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张勇:有几个方面吧。首先,肯定是希望整个物流网络,通过我们和物流公司合作,保证整个物流干线运输、各种环节的畅通。每年这一天的量,会冲击和考验整个网络的承载能力,在这个时间点,最重要的是保证收发的通畅,而不能让包裹堵在某个环节。传说中说的爆仓就是这样,就是一个点如果被堵死了,那就没办法了,会很痛苦。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样利用信息流,来帮助网络尽可能通畅。现在我们知道每一张订单是会在哪个物流区域被发单和配送,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卖家的发货地址。

纽约时报中文网:你们现在可以知道每一个包裹当下的具体位置信息吗?

张勇:对,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包裹现在应该会在哪。

纽约时报中文网:有人说现在中国的仓储资源的利用率其实并不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勇:我觉得,我们不谈仓库的物理面积,中国的仓库是不是够用、或者已经产能过剩,关键还是要看仓库内部的运作,我们怎么去做,这个是最关键的。怎么能让一个仓库更高效地运转起来,最重要的,不能让仓库都变成一个个孤岛,仓库之间的连接,才能形成一个网络。现在我们要连接的,不只是从我们买地的这个角度,也不是从我们自建仓库的角度把它们连接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我们的商家、我们的合作伙伴的仓库都连接起来,这样才能做到更加高效。

纽约时报中文网:您觉得目前整个物流产业还有哪些有待解决的痛点?

张勇:我觉得现今整个物流行业,还是需要摆脱一个低价竞争的状态。我觉得最终还是要做到价格和服务并重。可以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让物流公司获得一个利润空间,同时让消费者也享受到更好的服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这个市场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

但我还想说,从阿里的角度,我们还是希望去挖掘和满足消费者更多样的物流需要。有一些消费者肯定是会希望包裹可以在他真正能在家的时间被送过去,而不是被快递员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把它简单丢在门外。另外,不同的产品,消费者对收货的时效性要求可能也会不太一样,还有一些退换货的服务……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去实现差异化服务的地方,去拓展更多的增值服务,这样的话,就可以拉开物流服务的价格空间。

另外我想,从信息流方面,中国目前还是缺乏一个整体的全国性的物流信息的集成,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做好。没错,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知道每一个包裹在什么地方,但做到这种程度的集成,并不等于我们已经能够把数据用好,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所以怎么样让这个数据更好地发挥价值,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且这也是我们阿里非常独特的优势。

我们真的应该做出一个聪明的物流网络。在这条路上,我们离“聪明”这两个字,还有很大的距离。我们目前只是刚开始去想,怎么能变得更聪明,仅仅开始了一些小的尝试,未来的路还很长。

2018-01-10 08:15: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