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聆听史上最受欢迎的民谣合唱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19

报价宝综合消息感受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聆听史上最受欢迎的民谣合唱

民谣来自民间,富于强烈的民族色彩。它往往历经漫长的岁月,口口相传至今,故此民歌的作者多数无从可考。民谣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宗教、爱情、战争、劳作、饮酒、舞蹈、祭祀等种种情感和情境。

民谣所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具独特的魅力和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它们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近代许多作曲家,都以民谣为素材创作音乐,如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柴科夫斯基的《第四交响曲》、丹第的《山歌交响曲》、哈利斯的《民歌交响曲》、布鲁赫的《苏格兰民歌协奏曲》、沃恩·威廉士的《英吉利民歌组曲》、杜宾斯基的《斯蒂芬佛斯特组曲》、以及里亚多夫的《八段民歌管弦乐曲》等,这些美妙动人的音乐,皆受到世人普遍的欢迎。

当欧洲音乐家们在古典乐坛叱诧风云之时,大洋彼岸的美国,诞生了一位真正的“歌曲之王”——斯蒂芬·福斯特。

游吟诗人 福斯特

天才的美国作曲家斯蒂芬·柯林斯·福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1826-1864),1826年出生于宾西法尼亚州匹兹堡东边一个小镇的、并不富有的家庭里,在家中十个弟兄姊妹中他排行第九。

福斯特自幼喜欢阅读,热爱音乐,并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841年升入大学后便开始作曲,并于16岁那年出版了第一首歌《打开窗扉的爱》。至1850年24岁时,福斯特已经创作了12首风靡全美的歌曲,并于同年与珍妮结婚。1851至1854年间,是他创作的多产时期,也是他人生中美满和快乐的时期,他创作了《故乡的亲人》、《我的肯塔基故乡》、《班卓琴声》,并为妻子写下动人的《金发的珍妮》。

1855年,他从辛辛纳提搬回匹兹堡,直至1860年只身前往纽约之前,他经历了双亲与好友的陆续去世,妻子的离开,心情十分低落,写作也陷入低谷,生活变得拮据,在此期间为了偿还负债,他曾以150美元卖掉一首歌曲。

1860年的南北战争一触即发,独自一人生活在纽约的福斯特,经济状况并未得到改善,1864年1月13日,年仅37岁的福斯特,因连日持续高烧不退而无法起床,在没人照顾的情况下意外去世,当时身上只有38美分。

福斯特一生共创作了200多首歌曲,他的音乐真实贴切地反映了早期新大陆移民的欢乐与哀愁,不只当时受人欢迎,至今仍是全世界人们喜欢吟唱的歌谣。在19世纪叙事歌曲和本土歌曲广为流行的美国,大部分作曲家的创作和福斯特的相比都显得十分逊色。福斯特不愧为“美国游吟诗人的代表”。

美丽的梦中人

这是福斯特去世前不久创作的歌曲之一。1861年,福斯特和妻子分手之后独自呆在纽约,因为经济拮据,住在廉价供膳宿的宿舍里。在无人照料、身体衰弱的情况下,日夜思念妻子珍妮。一天清晨,他突然跌倒在脸盆上,割破了头颈,住进医院没几天就去世了。《美丽的梦中人》就是在他发生意外的前几天创作的。

和《她是我的一切》、《坐在我自己的房门口》等歌曲一样,歌曲表达了这一时期,福斯特对珍妮的情感。福斯特曾为妻子珍妮创作过许多歌曲,如《六月的珍妮》,《珍妮从绿色草原走来》和本专辑收录的《温柔的珍妮》等等。《美丽的梦中人》是一首优美动人的抒情歌曲,充满梦幻色彩的动人旋律,令人心驰神往。在福斯特的后期作品中,只有这首歌曲可以和他19世纪50年代创作的反映南方黑人生活的歌曲并驾齐驱。

噢!苏珊娜

《噢!苏珊娜》创作于1847年,是福斯特的早期作品。同年9月11日在匹兹堡的“雄鹰沙龙”首次演出,一夜之间引起轰动,成了旋即风靡全美的“民歌”。1848年,福斯特以一百美元把版权卖给一个音乐出版商。翌年美国西部发现金矿后,大批的淘金者就是唱着这支生动、活泼的歌曲奔往加利福尼亚的。后来这首歌又飘洋过海,传遍了整个世界,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歌词风趣、诙谐。

歌中的“苏珊娜”并不是哪一个远在天涯的亲人,而是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象征。当时在匹兹堡担任仓库点收员的福斯特,自己组织了一个男声五重唱团,其中一位男歌手的妻子名叫苏珊·肯特莱托,她一头美丽的金发,性格活泼奔放、相貌十分动人。作者就是从她身上汲取灵感,创作了这首欢快的歌曲。

故乡的亲人

1935年,《故乡的亲人》被确立为弗罗里达州的州歌。它也可说是全球五大洲流行最广的美国民歌。这首由福斯特作词作曲的歌创作于1851年。当时,福斯特远离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在辛辛那提州工作,内心深感孤寂和惆怅,于是他藉以此曲的创作,寄托思乡之情。《故乡的亲人》在旋律上有着浓郁的赞美歌风格。福斯特自幼喜爱音乐,常随黑人保姆到教堂听黑人唱赞美歌,这些黑人的宗教歌曲给他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曾赞美此曲为“美国人民心灵的歌,充满了对黑奴的同情。”当时美国的一家音乐杂志也叙述了本曲风靡美国的情景:“《故乡的亲人》是一首无与伦比的、具有黑人音乐旋律的歌曲。所有的人都在哼唱着它。钢琴、吉他不分昼夜地弹奏它;伤感的女士在唱它;浪漫的绅士在唱它;潇洒的青年在唱它;歌星们唱着它;街头的手风琴艺人也在边拉边唱着它……”

我的肯塔基故乡

1852年夏季,福斯特偕妻子到肯塔基州的巴特士顿去看望他的堂兄,费特里奥山丘美丽的风光,以及肯塔基农村的景象打动了他的心,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抒情优美、朴实真挚的歌曲,流传至今。福斯特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通过南北战争来解放黑奴的时代,他对美国黑人的同情,可以从他的许多著名歌曲创作中体现出来。

这首歌曲的音乐素材非常精练,几乎只是一句的反复,然而结构却十分完整,使人不感到单调。在副歌通常应出现高潮的地方,音调也并不高扬,语气就像安慰人一样,十分亲切地唱着:“你别哭吧,姑娘”。整个歌曲的旋律琅琅上口,朴素宜人。

情人渡

“Shenandoah”的中文译名为情人渡。这首于9世纪初起源于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流域之间的民歌,讲述了一位商人爱上了印第安族长Shenandoah的女儿的故事。这首歌曲因为深受水手们的喜爱,而伴随水手的航程得以一路流传。

19世纪30年代,《情人渡》在美国已经广为传唱。“情人渡”今天也是一条小河的名称,其全长40英里,在美国滨州和乔治亚州的阿帕拉契山脉之间。因为“情人渡”实在太著名,整个区域的国家公园也以“情人渡”命名。

约翰尼,我几乎认不出你了

这是一首爱尔兰反战、反征兵的歌曲,描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约翰尼是爱尔兰反对英国征兵时的一名士兵,他妻子在去集市的路上恰巧碰到他,她惊讶而忧伤地看着他,反复地唱道:“你那奔跑的双腿去了哪里?还有你那温柔的眼睛,那曾经拥抱我的臂膀?哦,我几乎认不出你了约翰尼”……没有了双臂和双腿,失去眼睛的约翰尼,看上去再也不像往昔那么健壮。“但是我向你发誓”,他妻子最后唱道:“他们再也不会带走我们的儿子了……”

爱尔兰大饥荒以后,这首歌,被爱尔兰移民带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它的曲调旋律首先被南方军队改编成军歌《当约翰尼大步踏入家门》,继而又很快传唱到北方,最后传遍全国。约翰尼为此也成了名人,成为在美国尽人皆知的战斗英雄。

友谊地久天长

还记得《魂断蓝桥》中那首著名的《友谊地久天长》吗?影片中,劳宁和玛拉在防空洞初识后,又一起来到一家小酒馆,互相谈了各自的身世和理想,萌生了爱情。夜深了,酒店的乐队演奏了最后一曲《友谊地久天长》,客人们纷纷走向舞池。在徐缓优美的乐曲声中,劳宁和玛拉依依惜别……

这首由18世纪苏格兰最伟大的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1796)收集并改创的闻名世界的民歌,在今天的苏格兰,人们仍会在彭斯的诞辰纪念日时,手拉手地高声唱起。不同国家的人们,也会在相聚时一起哼唱——“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旧日朋友岂能相忘,友谊地久天长……”

这首歌的译名很多,有的称之为《骊歌》;有的根据原题译为《忆往日》、《过去的好时光》;还有的根据词意取名为《友谊之歌》或《友谊地久天长》;也有根据《魂断蓝桥》中乐队领班说的“一路平安”这句话,和玛拉送别劳宁时说的“一路平安”,而取名为《一路平安》。

老黑奴

这首《老黑奴》是福斯特1860年离开家乡彼得斯伯格去纽约之前,写下的最后一首歌曲。当时,福斯特一生热爱的家乡亲人几乎都一去不返。可敬的父亲去世了,两个姊妹嫁往遥远的异乡,两个兄弟相继故去,剩下的另一个兄弟摩利逊也已成婚住到了克利夫兰。事实上,后来福斯特又遭遇家庭婚变的悲剧,剩下一个人孤独地留在家乡彼得斯堡,最后被迫孤身流落到纽约,穷困潦倒,仅仅四年后就孤寂地离开了人世。

该曲中的“老黑奴”确有其人:福斯特的妻子琼家的一个老黑奴在那时去世了。他生前曾与福斯特常相过从。老黑奴的去世使福斯特深感悲痛。在这一背景下,旋律优美、亲切而又哀婉动人的《老黑奴》诞生了。显然,作者写作本曲除了寄托对老黑奴的哀思之外,也融进了对自己境遇的叹息。

美丽的罗蒙湖畔

这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在苏格兰几乎人人会唱。美丽的罗蒙湖是苏格兰的骄傲。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们,都把这首歌当成一首赞美苏格兰风光的歌曲,也曾有人将这首歌解释为爱情歌曲。事实上,在这首歌曲的背后,却有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1745年,苏格兰爆发了反抗英格兰的起义,当起义大军打到苏格兰和英格兰交界处时,一些受伤的起义士兵掉了队,他们被英格兰人投入卡莱尔(Carlisle)监狱。这些苏格兰被俘士兵中有两位是好朋友,他们中的一个被判了死刑,另一个将被释放。而行刑和释放将在第二天的同一时间进行。当晚,那个将被处决的士兵唱起了这首歌,怀念苏格兰美丽的罗蒙湖,怀念家乡心爱的姑娘。

在苏格兰,人们相信,人死之后,灵魂会沿着地下的道路,返回自己的家乡。所以副歌中唱道:“你将走那人间之路,我将走那地下之路,我要先于你回到苏格兰家乡。我和我心爱的姑娘却再也无法相聚,在那美丽,美丽的罗蒙湖畔。”

罗雷莱

根据海涅的诗歌《罗雷莱》谱曲的此首歌曲,源自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罗雷莱为莱茵河边一位美丽迷人的女水怪,她常坐在山崖上,一边梳头,一边唱起动人的歌。她的歌声和容颜因受到魔鬼的诅咒,而具有非凡的魔力。行驶过往的船夫,常被深深地吸引,并堕入狂想的痛苦之中而忘形地触礁,最终船毁人亡。传说最后,为摆脱魔咒的作用,罗雷莱从悬崖上跳入了莱茵河。

海涅于1823年创作的这首诗歌,是其最优美、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由于海涅的如椽巨笔,罗雷莱也已成为“德国之父”——莱茵河的象征。李斯特等著名作曲家都曾为它谱曲。然而最著名的,当数这首弗里德里希·西歇尔谱曲的《罗雷莱》。一百五十多年来,它成为尽人皆知的民歌被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即使在二战期间,海涅的作品被焚毁,纳粹分子仍不得不以“无名诗人”的字样取代海涅的名字,允许它在歌曲集中继续存在。

在1970年代震撼世界的美国电视剧《大屠杀》中,犹太人魏斯一家在灾难来临前,曾合家幸福地唱起这首歌,与后来的灾难形成强烈的对比——这首歌也成为美好的和平生活的象征。

轻柔的竖琴

关于这首《轻柔的竖琴》还有一段传奇故事。1855年,一个叫乔治·比德西的人出了一本名叫《伦敦德里小调》(Londonderry Air)的爱尔兰古音乐集锦。里面记录了这首优美的旋律,并注明其提供者是一位名叫简妮·罗斯(Jane Ross,1810-1879)的女人。简妮曾收藏大量民间未被出版的音乐,并无私地奉献出来。

而这首歌又是简妮从一个叫吉姆·克瑞(Jimmy McCurry,1830-1910)的街头盲艺人那里听来的。但究竟这首旋律的创作者是谁?有人说是一个叫Rory Dall O’Cahon的爱尔兰人(1660-1712),他曾是一名竖琴师,原曲的名字叫作《伦敦德里小调》,表现了失去土地的悲伤情怀。这个旋律被比德西公开出版之后,当时的很多著名填词人都试图为此曲写歌词,以致这个旋律一共有超过90个版本的歌词!但是很多都没有被公众认可。这首《轻柔的竖琴》就是被公众认可的版本之一。




2018-10-13 08:33: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