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极客的征途与泡沫:改写中国航天版图的民营势力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12

报价宝综合消息航天极客的征途与泡沫:改写中国航天版图的民营势力

(原标题:中国航天民营“新势力”)

 

本报记者 戴春晨 广州、北京报道

导读

从当前的实践看,中国商业航天的两大前景,一是商业火箭尤其是小型商业火箭的研制和发射服务;二是微小卫星的研制、设计、组网和应用推广。尽管创业者们的热情来自“猎鹰”火箭崛起的Space X,但他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造星”与“造火箭”,尽管在成本控制的策略上是一致的,但这两者的商业逻辑有着根本不同。

北京时间4月19日早晨6点51分,Space X的“猎鹰-9”火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发射升空,将探索新地球的TESS卫星送入太空。这次是该型号火箭的第53次发射,再一次成功实践了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火箭可重复利用路线。

“疯狂”的马斯克引发全球商业航天热潮,在中国,零壹空间、蓝箭空间等民营火箭项目,已公布了2018年商业发射首秀计划,而天仪研究院、九天微星等专注于微小卫星的民营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实现了商业卫星的发射和在轨运营。

而另一边,国家政策对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不断释放善意信号;来自国家队的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已展现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军姿态。

也同样是4月19日这一天,正逢“中国航天日”前夕,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一司司长李国平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国家建设航天强国今后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商业航天发展。

民营企业曾经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却难以担任航天事业的主角。始于2015年前后的商业航天热潮,终于让民营企业有机会站在商业舞台的中央。遥看大西洋彼岸的美国,Space X等一批新兴民营企业,正在用低成本、适应新兴市场需求等近乎不可思议的行为,颠覆传统航天机构的想象力。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近期推出的“太空颠覆系列”报告认为,以Space X、Blue Origin、One Web领衔的90家民营企业,正在改写全球太空产业格局。时下在中国,一批入局商业航天的创业者,他们大多是技术出身的极客,追逐着马斯克的脚步。

商业航天已经成为极客创业者的商业博弈。从“造卫星”到“造火箭”,一批民营新势力正试图改写中国商业航天版图。

商业航天“独角兽”

是时候将太空探索当成一门生意了。

数月之前,Space X刚刚完成“重型猎鹰”的发射壮举,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委书记梁小虹在北京的一场演讲中称,全球的商业航天已经风生水起,中国商业航天在未来将迎来超万亿元规模的市场,将诞生出无数“独角兽”企业。

此前,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进行过航天商业化的尝试,真正意义上的民营航天企业参与不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一批民营航天企业注册成立。长光卫星、零壹空间、蓝箭空间、天仪研究院等小有名气的中国版“Space X”,均注册创立于2015年前后。

巧合的是,同样是2015年10月,在大洋彼岸的美国,NASA正式提出“太空2.0”概念。NASA的观点是,“太空2.0”时代,太空开发不再是以官方为主导,而是由官方、私营企业、科技界和公众共同推动。

此后的数年间,国家政策一直向商业航天释放善意。商业航天被顶层设计视为实施制造业升级改造、推动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发布的《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鼓励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活动,发展商业航天。这算是给商业航天奠定了基调。新兴的民营航天企业,被寄望于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航程增添新的动力。

以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国家队”,首先摆出了贯彻国家政策、进入商业航天的姿态。包括今年推出中国史上最密集的火箭发射计划,还计划推进卫星互联网工程“鸿雁星座”与“虹云工程”。

政策的导向同样根植于市场的逻辑。综合业内人士看法,Space X、One Web 等明星企业的先行尝试,为航天技术的商业应用提供了技术验证。其主要逻辑是,航天技术、电子产业的进步降低了卫星、火箭的研制成本,而足够低的航天技术服务又催生了通信、大数据等多领域的市场需求,使得航天技术的服务进入大众生活。

这种技术和市场的互动,正在快速推进。如果说2015年是企业登记注册的“从0到1”,那么2018年更多是关键技术突破、实际业务开展的“从0到1”。

2018-09-28 08:34: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