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美五大听力集团垄断全球 90% 市场份额,助听 / 辅听领域中国如何突围?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8

报价宝综合消息欧美五大听力集团垄断全球 90% 市场份额,助听 / 辅听领域中国如何突围?

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江川奔流不息,彼时亦非此刻。世事总是在运动发展,唯有滚滚向前的趋势,才是变化中唯一的不变。

一如手机行业的发展,从诺基亚制霸全球的功能机时代,跨越到国产智能手机全面崛起的如今,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画出了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而洞察增长的表象,其背后的核心驱动,无疑是一场清晰可见、不可阻挡的移动通信技术革命浪潮。而人手一台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成熟的 5G 移动通信技术,在造就了如今移动互联网蓬勃的应用生态的同时,也为各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时候,一个产业从 0 到 1,再到 10,到 100…… 往往都能从其他产业身上找到影子。一个有力的明证,就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几年前的国内智能手机行业高度相似。而大健康赛道里,聚焦银发经济的助听器行业,似乎同样正在复现智能手机从萌芽到爆发前夜的发展轨迹,踏入那条国产智能手机曾经蹚过的河流。

垄断全球 90% 市场份额,欧美五大听力集团正在重蹈"诺基亚"覆辙?

以宏观视野观察,助听器行业与智能手机行业在很多方面,都非常巧合地保持对齐。比如说,从功能化到智能化的发展阶段,两者就有着高度契合的比照逻辑。

诺基亚,一个 00 后未曾听说过的名字,但在"古早"的功能机时代,却是个毫无争议的超级霸主:极盛时期诺基亚占据了全球手机份额的 72.8%,排名第二的三星仅有 17% 的份额,而彼时的苹果正面临破产。

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 2007 年。当年 1 月 9 日,乔布斯在旧金山举行的 Macworld 大会上发布了第一款 iPhone 手机,宣告了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对此,诺基亚当时的 CEO 康培凯却对新参与者的创新嗤之以鼻,他宣称,"苹果不会对诺基亚造成任何影响。"

正是这样的傲慢和轻视,为当时诺基亚的衰落埋下了伏笔。在苹果和安卓两大阵营,特别是国产智能手机快速崛起的挤压之下,诺基亚全球市占率从巅峰的 72.8% 跌至 2013 年的不足 20%,最终不得不将手机业务出售给了微软。一代霸王就此黯然退幕。

而传统助听器行业的发展至今,其路径及趋势,也颇有种与之遥相呼应的熟悉观感。

根据 EHIMA(欧洲听力设备行业协会)数据,欧美五大听力集团 2020 年实现全球销售 1412 万台,以销售额计占据全球市场近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我国助听器行业起步较晚,但市场格局与全球助听器市场格局大致相同:我国 90% 左右的市场份额被国际五大听力集团占领,它们主打高端数字机和定制机型,以线下专业验配销售模式为主,产品价格往往在万元以上。

基于事实上的市场与专利技术垄断地位,五大听力集团产生了较强的发展惯性和成功路径依赖,使其在产品创新乃至企业经营层面,都背负上了厚重的包袱: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产品创新层面,均着眼于"正确地做事",而非紧跟趋势"做正确的事"-- 抱成守旧于成功经验上的修修补补,而缺乏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

比如核心器件的芯片仍然采用落后的 55nm 甚至是 130nm 制程工艺;比如产品形态、产品功能几十年如一日,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硬件智能化趋势相背离;比如固守线下渠道、线下验配,而摒弃线上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线上智能验配的技术变革……

其实不难理解,毕竟"明明可以躺赚,为什么非要努力呢?"

这仿佛让人看到了巅峰时期诺基亚的巨大投影 -- 庞大的体型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可撼动,但在趋势面前又是如此的虚弱中空。

移动互联网对于各行各业的重塑远未完结,叠加 AI 人工智能、国产芯片发力的技术趋势,可以预见的是,属于传统助听器行业发展的趋势性拐点业已显现:核心技术迭代 + 渠道变革将会给行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市场固有格局的机会。

大象转身很难,存在路径依赖的霸王龙转身难上加难。智能手机行业的诺基亚已然倒下,助听器行业的五大听力集团是否会重蹈覆辙?

核心技术创新 + 渠道变革,辅听耳机赛道将产生新的引领者

如果传统助听器行业沿着国产智能手机市场的轨迹前行,那么我们必然要聊的一个问题是,国产助听 / 辅听品牌能否逆袭五大进口品牌,成为行业趋势的真正引领者,一如国产智能手机届的华为、小米、OV 等品牌?

答案是肯定的,国产智能助听 / 辅听设备正变得越来越能打。

目前我国助听器品牌落后于五大欧美头部企业的最大掣肘,是没有高集成度芯片的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和算法受制于国外。

为了突破这一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瓶颈,我国科研人员曾付出过巨大努力。2016 年我国首款智能数字助听器 SoC 芯片由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研发成功,但后续并未成功产业化。但可喜的是,以音科思为代表的国产智能辅听品牌已经成功突破了这一核"芯"技术壁垒。

音科思自研芯片 -- 音科魔笛 TM,它采用 28nm 先进制程工艺,不仅从技术层面上突破了国外传统助听器 55nm 芯片的专利垄断,还在集成电路内实现了更多通道、更低时延的性能跃升,以更低的功耗实现了更高的性能和算力。

在先进制程的加持下,音科魔笛 TM 芯片内嵌了音科思专利仿脑听觉核心算法和智能语音分离技术,通过仿生智能算法模仿大脑的双耳处理,在多场景下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语音增强和听力补偿方案。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华为在遭遇美国打压前,凭借自研的高端麒麟芯片突破高通专利垄断,并取得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第二的往事。毕竟和智能手机一样,助听器的核心竞争壁垒来自硬件 + 软件的综合性优势 -- 硬件的参数以及算法的优劣极大程度地决定了助听器性能的好坏,以及患者的使用满意程度。

音科思"硬碰硬"从底层的芯片技术出发突破欧美五大听力集团的专利技术垄断,意味着我国助听器行业能够在核"芯"技术不再落后的基础上,乘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趋势风口,能够与国外品牌并驾齐驱,甚至实现领跑。

当然,核心技术迭代 + 渠道变革的双重能力叠加,才能带来更多的突破市场固有格局的机会。因此,核心技术突破之后,渠道变革的着力点在于将线下分销以及线下验配逐个击破。

过去主流的助听器产品较为依赖线下渠道的分销和验配,而线下渠道的铺设需要长时间的布局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导致本土助听器品牌较难获得竞争优势。但在高度发达的电商业态和强悍的物流能力支撑下,本土品牌可以借力发达的电商渠道,主打线上销售,以较小的投入打通销售通路。音科思正是借助电商渠道,在天猫、京东和抖音都进行了布局,打开了局面。

而在验配方面,传统助听器的验配周期复杂而漫长:用户在听力中心进行听力测试及验配服务后,通常需要 120-180 小时的有效佩戴时间进行微调,3 个月之后的评估并视需求调试,之后每半年一次的随访评估和调试。整个流程下来,用户需要到店 3-5 次、约 10 小时的时间才能获得较好的验配完成度,期间患者如有不适还需往返门店进行多次调试。

为解决该痛点,音科思自研了获得美国 FDA 认证的"音呗"APP,可以实现自主验配,患者通过手机 App 操作完成专业的听力检测,手机 App 根据检测的听力曲线自动调试辅听耳机的参数实现智能验配,患者根据佩戴感受适当微调后即可使用。

我国传统助听器发展较晚,技术底蕴缺失,发展历程落后数十年,差距巨大。但随着智能辅听这一新赛道以及芯片等核心技术的突破,让人对国产助 / 辅听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2022-08-03 20:52:2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