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什么男孩子娘化也能吵起来?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11

报价宝综合消息为什么男孩子娘化也能吵起来?

“娘化”现象在网上吵了起来,逐渐演变成为一场围绕阳刚、伪 man 、“爹”的全民辩论大战。

没想到,把矛盾放大激化的是中小学生“要求”观看的央视《开学第一课》。9 月开学,照常节目播出后,网络掀起了舆论热潮,认为《开学第一课》邀请的助力团明星全是“娘炮”。


“娘化”一词在网络舆论中不断发酵,有消息传出央视将今后全台各大节目和晚会中摈弃“娘炮”艺人,被网友们称为“限娘令”。

单一审美才有毒

“娘化”表面上指男性化浓妆、女性化穿衣打扮等现象,而深究实质,“娘炮”、“娘化”等标签表达的是“不符合自身性别属性的行为”。

对“娘化”现象和要求审美统一的“限娘令”,大家的意见可一点不统一。

最早回应“娘化”现象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多元社会 需要包容》一文虽然站在审美多元角度,但仍指出“娘”应有度,青少年沉迷“阴柔之美”会产生负面影响。


还有一类媒体则直接抨击“娘化”,倡导“阳刚之气”。如,新华网发出文章《辛识平:“娘炮” 之风当休矣》,认为“娘化”即是“病梅”,是一种扭曲、病态的审美观。

新京报则站在讨论核心外,《“娘炮是你的自由,但请不要出来吓人。”这是一种隐藏更深的歧视》指出表面支持审美多元,实质定义审美观之间的高下,是自我感觉优越,是最大的歧视。

“阳刚”真的比较优越吗?以“阳刚”代替“娘化”就真的是健康的审美吗?

早在《开学第一课》之前网络上就有关于“娘炮”的讨论,部分自媒体的标题骇人,如《把这些娘炮们当成四害除了吧》直指“娘炮”亡国,搬出史实无非是五胡乱华(西晋时期)、两宋灭亡。

历朝历代亡国的原因复杂多样,统治阶级的作为,农林牧渔商,冷兵器和养马场,甚至某一场三年大旱的异常天气,抛开这种种因素不谈,把“娘化”归结为亡国原因。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甩锅的目的。

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冷兵器时代了,男性再“阳刚”也抵挡不了原子弹。


▲ 指责“娘炮”亡国的文章.

要真以历史为鉴,五胡乱华后,蒙古灭南宋后,这些游牧民族建立朝代又坚持了多久?对历史文明、经济推动如何?阳刚至极、穷兵黩武的朝代,灭亡速度可比男人戴花抹粉的朝代要快多了。

人们可以不喜欢某一种风格,但为其冠上亡国的罪名,实无知和不公允。

人们对“娘化”的批评,无非是对越来越占领市场的“小鲜肉”审美的不满。而强调阳刚的“限娘令”难道不是单一审美吗?短短几天之间,从一种“单一”到另一种“单一”,换汤不换药。

只不过“娘”比较新,而“阳刚”比较旧,比较符合传统的审美观。

无论是哪种审美观,只要一统天下,都会令观众疲惫,都会产生审美暴君。比起“娘化”,对单一审美的迷信才应该警惕。

单一审美会造成实质性伤害。


▲ 玫瑰少年的母亲. 图片来自:搜狐

“娘化”话题让人们重新注意到多年前发生的“玫瑰少年凋谢”事件。2000 年,一个少年因为举止“女性化”而遭到校园霸凌,导致意外逝世。

什么性别被规定了该做什么事,是偏见和伤害的根源。

审美限制令可会成为歧视、霸凌的由头和借口。如果今天出现的是“限刚令”,所有热衷练马甲线的阳光猛男被主流审美摒弃,单一审美观也只不过是换了一群人欺负。

“娘炮”攻击了所有人

这个话题为什么能吵起来,这恐怕不仅仅是审美之争。“娘炮”这个词很微妙地大范围、全方位地攻击了所有人。

被贴上“女性化”、“娘炮”标签的男性,当然是主要的被攻击对象。

央视的常客李玉刚也以女性装扮登台,现在“比女人更女人”成了批评,可谓是审美倒退。


▲ 李玉刚和霍尊卫视演出. 图片来自:YouTube

有人会说,艺术是艺术,生活是生活,艺术怎么会是“娘炮”。为了否定一类审美特征,到底需要订立多少套标准呢?

自认为“坚守”性别属性的男性们,一边否定着女性们的“鲜肉”审美观,一边对越来越强大的女性消费力感到不安。他们既看到了“小鲜肉”审美趋势,又不愿意反思、改变自身,只好去攻击“先改变”的那群人。


比我温柔的人,都是娘炮。

一位微博网友如此形容“阳刚男”们的娘炮标准。

难怪与“娘化”同时火的,还有更为调侃的“伪 man”、“伪阳刚”。真正的阳光猛男们不会恐惧受“娘炮”标签牵连,因为审美大体上处于正态分布,人们不会只爱小鲜肉,且流行本质上是流动“轮回”的。

“娘炮”也让女性感受到恶意。


▲《新京报》时评人陈迪指出“娘炮”默认了“女不如男”的前提. 图片来自:新京报

这个批判标签不仅代表了男色时代,女性的消费审美权利被侵犯,而且隐含性别歧视。“娘”成了一个骂人的辞汇,这本身就对“娘”这个身份,这个性别本身有极大的恶意。

“娘们”在我们惯用的语言环境中,带有轻视女性、强调女性性别缺点的意思。如同,“头发长见识短”“胸大无脑”指的是外貌好看而没有内涵的女性,“姐手姐脚”(粤语)形容做粗重功夫时力气不够、手脚慢,指没有工作能力的女性。

骂“娘炮”不是简单的说男性的外貌特征像女性,而是说男性具有了女性的缺点。指责、轻视、羞辱女性已经成为文化环境中的习惯时,大家已经不觉得这些词有什么问题,把它用到男性身上,却激起了舆论风暴。

这个话题吵下去,自然把战火也引到女性身上,“女老师太多了教出的男孩太娘”,妈妈们带孩子导致“娘”。


洋葱新闻(著名假新闻)微博 @ 洋葱日报社《男生娘主要因为是娘带大的》,可谓编假新闻真吐槽。女性化打扮的男性太“娘”,而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只会甩锅给女性的男性,也看不出有多“爹”。

让最弱者背锅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亡国不是商女的错,却让商女背了锅。

作为旧时文人的杜牧虽“怂”,但从深层意图来说,人家骂的也不是“商女”,而是背后贪图享乐的统治阶级。

今日还有网民没读懂诗,却似抓住了至理名言,把亡国归结为“娘”,骂娘不可,则骂男性“娘化”。与不敢直接骂陈后主,转而指责歌女的逻辑一样,让最弱者背锅。


▲ “一千多年前的人都明白红颜误不了国”.

被打上标签为“娘炮”的男性群体,为什么成为最弱者?

当性别不平等成为了社会长期以来的共识,相对于男性,女性是弱势群体,相对于异性恋,同性恋人士是弱势群体,“直男”群体在网络上的话语权受到限制。

处于弱势的群体,对待网络舆论往往更敏感,更激进。不能轻易指责女性,会惹到女权主义者,不能开 gay 的玩笑,会被性别平权人士炮轰,而“直男”则可以随便调侃取笑。

这也不是直男癌们攻击的“中华田园女权主义者”(指女性倾向于塑造极其极端的男权社会以获得单边权利)有多敏感易怒,而是男性整体性的“理亏”,导致舆论场上呈现出这样的状况。

当整个性别群体被骂渣男、直男癌、潜在强奸犯等等侮辱性辞汇时,想要礼貌表达观点、体面待人的男性个体确实难以辩驳。这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尴尬。

注重个人形象,会穿衣、会化妆的男性还算是“直男”里的少数派,成了“异见份子”,更“人单力薄”。

处于“娘化”舆论中心的男明星们,作为靠观众好感吃饭的公众人物,言论受到更大的限制,绝对是最适合被炮轰的“弱者”了。


▲ 图片来自:搜狐

被媒体们当作“娘化”代表的鹿晗,足球球技却是“业余选手里的顶尖”。这种事实很难发现吗?不过是有心引战者,好不容易抓住了“戏子误国”的话头,故意忽略而已。

90 后脑残,00 后黑化,年代鄙视链如此完整,习惯性在舆论上欺负小朋友的我们,怎么会错过指责年轻人的机会。

《开学第一课》选用小鲜肉明星,本来就是出于满足孩子们审美的目的,结果惹来一群大人指手画脚,可见接受二次元文化熏陶,对“伪娘”装扮接受度颇高的最新一代也处于舆论食物链的末端,也要背“娘化”的锅。

少年娘则国娘”到底是一群多么没有社会责任心的成年人的推托之词?


▲ 图片来自:豆瓣

“娘化”既误不了少年,也无力亡国,如《波士顿环球报》神父性侵新闻改编的《聚焦》(Spotlight)所言:


如果养育好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的支持,那毁掉一个孩子也跟整个村庄脱不了干系。

能动摇社会根基的从来不是少数人,某一个流行文化,而是整个社会。让“异见份子”背锅,剥夺少数群体的审美自由,恐惧、扼杀新事物,不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题图来源:Yes 娱乐




2018-09-25 08:31: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