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GPS导航会让我们变路痴吗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08

报价宝综合消息GPS导航会让我们变路痴吗

手机导航普及之前,找人问路是常事。在北京,大爷大妈们热心指路的形象深入人心。电影《老炮儿》在开头和结尾,也用六哥和儿子给人指路的对比,反映时代的变迁。

问路的整个过程,也正是阐明大脑导航模式的最佳模型。假设有一个初来乍到者,站在下图中的A点向人问路:从A到D,该怎么走?

如果你是熟知这块地区的指路人,你多半会下意识地回想目的地与当前的位置关系(D位于A的西南方向),并在脑海中浮现类似动态地图的场景,设想如何从A经过B和C、最后到达D。

而你最终给出的回答往往是这样:从A往前走到T字路口(B),左转经过两路口到达拐角(C),再右转直走到头(D)。

转换一下身份,如果你是初来乍到的问路人,恐怕很难通过这番描述,形成与指路人类似的图景和方位感。你只需记住这段话,依次执行转向的指示即可。

指路人的所想和所言,分别代表了我们日常导航的两种策略:认知地图和刺激-反应。在运用认知地图策略时,人类大脑会构建一系列地点之间的位置关系。比如通过A与B、B与C的相对位置,推断A与C的方位关系。类似地,还可以纳入更多的地点,形成一个位置关系的网络,并将其嵌在更大的网络之中。

完成这一任务的正是海马。海马主要通过与之相邻的内嗅皮质(entorhinal cortex)接收信息,内嗅皮质含有大量的网格细胞,这些细胞像坐标系一样,表征空间中的系列位置:

老鼠在迷宫中走动,每到某些特定的位置,网格细胞就会放电。(白点代表一个网格细胞在所有位置的放电)

网格细胞通过放电标记的位置很有规律,正好符合正六边形的网格。不同细胞的网格大小不一,相当于各种精度的坐标系

来自网格细胞不同精度的坐标信息汇入海马,海马中的位置细胞能进一步综合,表征当前或某一特定的位置:

老鼠每到一个位置都有特定的位置细胞放电。此外,海马还具有物体选择细胞,标识不同的物体。它们与位置细胞相连,从而将特定的位置与物体信息绑定在一起。在我们探索环境时,许多这样的位置细胞和物体选择细胞以复杂的方式构成认知地图的信息网络。

而刺激-反应的导航策略则更为简单:根据特定刺激做出特定动作反应即可,无须形成地点之间的方位关系。

这种反应方式的建立与海马无关,而是在大脑纹状体的尾状核中完成。

这两种导航策略有什么区别?一项老鼠走迷宫的实验揭示了答案:

有一只饥饿的老鼠,每天从南边爬进迷宫,而食物总放在西边。在第8和第16天时,将老鼠从北边放入迷宫,猜猜它在十字路口会往哪边走?

试验中,老鼠们的反应出奇地一致:第8天跑去西边,第16天跑去东边。这是因为老鼠和人类一样,也依赖上述的两种导航策略。

训练早期,通过对迷宫内部的探索,老鼠形成了相应的认知地图,了解迷宫四分支的方位关系。因此,在第8天即使从北边进入迷宫,它们也知道应该右转去西边寻找食物。而随着训练的增加,老鼠每次从南边去往西边时,都是到达路口后左转就行——这符合刺激—反应的策略。这种策略比认知地图更有效率,会通过训练反复强化。

到第16天时,这种动作记忆变得比认知地图更强。这时,老鼠再次从北边出发,到达路口仍会下意识地左转,结果就到了东边。由此可知,刺激-反应的策略虽然效率更高,但不如认知地图灵活。

GPS所鼓励的,正是刺激—反应策略:我们只需关注抽象的路线图,遵照前行与转向的提示,就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导航越精准,我们就越不需要关注周围的环境、越不需要建立完整的认知地图。





2018-10-02 03:12: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