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艺谋的杂念与执念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05

报价宝综合消息张艺谋的杂念与执念



八十年代,谈恋爱都得拿本弗洛伊德,全民都在谈文化,哪像今天都在谈票房。那个年代对于电影来说,也是没有杂念的,纯创作。现在做为一个导演一个编剧,拍一个电影没有杂念,我都不信。第五代导演当年在各大电影节上摘金夺银,逢奖必拿的时代过去了。不是我们的水平退步了,是他们的眼光变了。


                                                                                                          

    ——张艺谋



2000年,王朔曾说“张艺谋就是个搞装修的,大师原创力不够,但是匠心独具,巨匠,当得起。”这话自然很刻薄,其实那会张艺谋还是一个把电影当作品拍的导演,他的电影美学尚没套路化,大红大绿的也还算过眼。


 


如果说陈凯歌这些年执念于古装奇幻,

张艺谋则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从不坚守阵地,其电影视角也是忽东忽西。

也没有独属于自已的一套电影语言。




张艺谋面似谦和,

然则心中对登高庙堂欲罢不能,频频醉心于文化面子工程的倾情调度,对金碧辉煌的卖力装裱和对架空历史的不着调诠释。


 


反映到电影上就是想表达得太多,私货太多,杂念太多。电影越来越往假大空的方向走还不自知。其实张艺谋多拿些时间去搞实景演出更好,只要场面大、够热闹,再稍加点内涵,赚钱比电影容易多了。

  


年近70岁的张艺谋这次新片被人称道的是东方美学四溢,中国风美不胜收。什么阴阳太极、水墨丹青、古琴国乐,这些古文化符号的堆砌,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

很多时候,在创作上走投无路时,祭出传统文化瑰宝的大旗仿佛就是一剂回春大法,也是一块万能的遮羞布。




比如黑泽明、基耶斯洛夫斯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这些电影大师,很少有评论说他们表现了本国烂的文化和精神。而他们也没有廉价贩卖民族图腾,无不是在探索人类的终极意义时而得到全球性的共鸣。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一旦没有文学的滋养,包括张艺谋的电影大多惨不忍睹。比如《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长城》。从《英雄》开始,张艺谋再也不在乎民间的口碑、媒体的意见、同行的看法。常年深居简出,太缺乏人间的烟火气。


 


投射在电影方面,这些年

张艺谋也一直如一头骆驼,把头埋进历史的沙丘之下,全然不顾当下现实。




自从《幸福时光》之后,18年来张艺谋只有两部当代题材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和《归来》。

(《千里走单骑》的主演是日本人,跟中国现实无关)

且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三十年以上。

今日中国光怪陆离的社会百态就是一出出无比精彩的大戏,任何长期回避现实题材的导演都是还没听见枪响就撒腿跑的逃兵。




在最新一期的《晓说》节目中,张艺谋不满“很多影迷和媒体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做为电影的最高评判标准”。电影当然有多重标准,好电影不仅仅是讲好一个故事。但是我仍然质疑《影》到底有什么看头?导演要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给人以感官的刺激?心灵的震憾?弘扬传统文化还是展现东方美学?

在全民焦虑的时代,又有多少人会去观看一场千年前的权谋对决和阴霾杀戮


 


今日张艺谋很难再拍出像《有话好好说》这样雅俗共赏的神作




“落后香港电影20年”




中国电影这几年正处在改朝换代的转折期,有想跳上资本战车的,有混水模鱼的,大师们的心都乱糟糟。但是在这混乱的局面之下,新锐势力其攻势之凌厉,对老炮们形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观影群体也在逐步走向成熟,没有实打实的干货,很难搞定新生代的影迷。什么参演阵容、导演名气、宏大场面、好莱坞制作班底、反复打磨的剧本,都只是一个电影能卖的基础,并不是高票房的必然。


 


尤其是传统媒体

(电视、报刊杂志)

对电影票房的影响越来越小,民间舆论却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包括那些电影上映后的各类影评

(我说的影评不是职业影评,而是那种非专业的、但是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有独到见解的“临时影评人”)

再加上各色意见领袖在豆瓣、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对电影的闲谈,这些网络口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票房的高低走向。


  


我一直觉得内地拍古装动作片有点扯,尚武精神和江湖离这片土地太久远。何况这早已不是古装动作片和武打片的黄金时代。

没有香港的武术指导,没有香港电影人开创的吊威亚,内地的古装动作片就是个蛋。




这方面张艺谋至今落后香港古装动作片20年。

比如《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那种一人单挑千军万马的阵仗,香港电影上世纪90年代就玩腻了。


 


一个对美食没啥研究的导演不太可能拍出一部一流的美食片。一个对战争没什么研究的导演也不太可能拍出一流的战争片。很显然张艺谋也不太可能对古装动作片有其独到的研究和见解,其四部古装动作片的平均分只有6分左右,且水准一部低于一部。

如果是借助古装动作片来表达其它更高远的主题,那张艺谋要破的是什么?要立的又是什么?这年头还借古风搞一把文化输出,也太过时了吧。





两个小时看下来,满屏的黑白灰很容易令人审美疲劳




张艺谋的“硬伤”和焦虑




《影》显然是一部形式讨好,内容晦暗的电影。前期宣发的重点就是其水墨化的影像风格,但在我看来,从头至尾的水墨渲染缺乏克制。水墨式的山水、水墨式的服装、水墨式的朝堂、水墨式的缦纱,中国古时的水墨风只是一种意境,绝不是满堂满眼的装修风格!反倒不如那时有时无的连绵阴雨对剧情的发展起到更重要的烘托作用。



《影》的主角虽然是个草根平民,但在人物塑造上,在人性上的多面性,仍然缺乏至暗年代的人文关怀。至于动作和打斗,除了攻打境州的沛伞战颇有想像力,大部分都是行活而已。而中国人最津津乐道的权谋,也被美化成个体对贵族的抗争,人性中的光芒在如雾如烟般的画面中模糊不堪。

其实《影》在立意和核心主题上跟《满城尽带黄金甲》差异不大,无非就是庙堂之上人人自危,混浊世道能把人变成鬼,谁都不是真正的赢家。


 


如果说电影的核心是戏剧张力,《影》的戏剧冲突并不大,整个影片也谈不上跌宕起伏。前半部分宫殿和密室的文戏过于冗长,无论是台词、表演、布景都新意不够,基本上没超越上个世纪的《秦颂》和《刺秦》。

而观影经验丰富的影迷很容易判断出剧情走向和主角命运,惟有开放式的结尾算是一个小小的惊喜。






孙俪、邓超、郑恺的演技还是优于片中的吴磊和关晓彤



每一帧都是美如画的壁纸这种溢美之词,其实是对大师来说是一种讽刺。

画面好看不等于电影好看,放弃艳丽并不就等于朴实,用流量明星和小鲜肉其实就是老黄瓜刷绿漆……




据说张艺谋下一部新片《下一秒》已经杀青,慢工不一定出细活,

可如此急匆匆的赶拍电影,这见其内心有多焦虑,有多渴望一直处在影坛中心。

2000年以来,张艺谋共拍摄完12部电影,如果整体数量减少一半,我相信不但不会透支观众热情,恐怕票房也会更高。可是张导就是这么爱折腾,完全闲不下来。




而公众对于曾经获奖无数的大师有更严苛的期望,这20来年张艺谋饱受诟病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





1. 资本一定是其中之一。

他的电影从来不缺投资,但是他缺乏架驭资本的能力。

以前可以说是被张伟平给“绑架”了,倒腾出几部二、三流的所谓商业电影。转签乐创文娱后,又被其所抛出的那一套大市场论给砸得内心荡漾。

当大导演和大公司共谋票房,却始终干不过那些钱、影响力、行业资源都不够多的小辈们,这是为什么?




而张艺谋跟资本的结合虽然不至于两败俱伤,但也谈不上双赢。如果说资本是冲着张艺谋的电影能带来高票房来的,那么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毕竟张艺谋所挑选的制作班底在烧钱上也不含糊。




2. 

张艺谋既没有洞察当下时代的能力,也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

于是顺从市场,拍观众们想看的电影。而在商业片领域,张艺谋这三个字对新生代影迷的影响力日渐衰弱。




3. 在《英雄》之前,张艺谋有一套自已的电影美学系统,大家也愿意为此买单。但这之后,张杂念丛生,什么都想试一把,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大部分电影都主题模糊,内容空洞,缺乏有力的核心价值观。不是用力过猛就是不在状态。




其导演能力对演员演技的提升同样有限。1990年代大部分香港偶像艺人在名导的调教下都有一个脱胎换骨般的表演。

而张艺谋近20年的电影中,面瘫的仍然面瘫,小鲜肉仍然只负责卖弄皮肉,老戏骨走走过场,一切都是原样。


  



张艺谋在《影》的拍摄现场




有人说,“张艺谋无需靠《影》回春,但国产电影审美亟需靠《影》新生”,这种观点纯粹是在瞎扯。实际上张艺谋对国产电影已不那么重要,

反而张艺谋太需要一部高水准、高票房的电影来证明自已的大师价值

。毕竞张艺谋只有一部国内票房勉强过十亿的电影。而这次影帝视后的联合,首日票房远落后于低口碑的“开心麻花”,这的确有点难堪。




这几年中国电影更新迭代的步伐之快,使得大多数老炮无力再造昔日辉煌。到今日,没有包袱,轻装上阵的众多新锐导演频频能制造高票房,且成本低于张艺谋等影坛前辈。




小将凶猛,英雄迟暮,每回时代前进的号角都会扯下一块块高高在上的金字招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2018-10-03 11:37: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