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宾摘要—2018 下一代CAR&TCR-T研讨会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1

报价宝综合消息嘉宾摘要—2018 下一代CAR&TCR-T研讨会

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了CAR-T细胞免疫治疗的效力, 特别是血液病方面, 如白血病, 淋巴瘤。而在实体瘤的治疗方面仍需要不断努力。此外,新型的CAR-T技术也不断涌现, 如双特异CAR, 通用CAR等。临床医生和生物技术公司也在不断积极推动CAR-T细胞免疫治疗走向临床应用。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申请细胞治疗临床试验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除了CAR-T, TCR-T, CAR-NK等新型细胞免疫治疗也正在开发中。为此,生物谷举办《2018下一代CAR & TCR-T研讨会研讨会》, 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临床医生座谈,推动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规范化治疗。

会议时间:2018.11.23-2018.11.24

会议地点:上海康桥万豪酒店 (上海市浦东新区 康新公路4499号)

嘉宾阵容:

王建祥 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主要从事白血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建立完善了白血病临床研究体系,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探索出白血病的一系列预后因素,并进行危险度分层治疗,并探索出有效的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急性白血病的近远期疗效,相关方案已被我国的相关诊疗指南和临床路径采用。牵头制定了我国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慢性髓性白血病的3部诊疗指南,通过巡讲推广,显著提高了我国白血病治疗的规范性。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CD19、CD33等靶点嵌合性抗原受体T细胞(CAR-T),体内外可以有效地杀灭白血病细胞,申请了专利,完成技术成果转让,开始临床试验,已取得初步良好效果。在国际上率先发现证实AML1-ETO抑制靶基因转录,导致AML1-ETO白血病发生的机制,并开展靶向治疗发现阐明Tie-2等为白血病干细胞新的表面标志,为清除白血病干细胞提供了新的靶点。发现阐明一系列白血病治疗靶点,开展靶向治疗研究,为白血病疗效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有力实验基础。

演讲题目:从单克隆抗体研发到白血病免疫治疗

演讲摘要:80年代初期我国的白血病诊断分型的准确率非常低,为解决这一困局,我所陈璋教授等研发制备出200余种血研所(HI)系列单克隆抗体,其中63种获得国际CD命名,包括CD19、CD33等。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我们研发出一些列基因工程抗体,包括CD19、CD20、CD33等及CD19-CD3、CD20-CD3双抗和CD19-CD80融合蛋白,对白血病细胞具有免疫杀伤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发出CD19、CD33、CD22等一系列CAR-T,并开展了CD19注册临床临床研究,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总体反应率达到80%以上。

钱 程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生物治疗中心

钱程,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国家精准医学生物治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精准生物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百人计划”特聘专家,重庆市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百名学术学科” 领军人才。曾在西班牙留学和工作 18 年,被西班牙 Navarra 大学聘为教授,并任肿瘤生物治疗研究室主任。长期致力于癌症发生的分子机制及免疫细胞治疗癌症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在肿瘤生物治疗和干细胞治疗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的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总影响因子达1000, 他引5000余次。获得PCT国际发明专利10项。目前,其带领的研究团队,主要从事肿瘤CAR-T治疗的基础、转化和临床应用。

演讲题目:新型CAR-T细胞治疗白血病和实体瘤的临床试验研究

演讲摘要:癌症的生物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后的第四类治疗手段。癌症生物治疗中的免疫细胞疗法作为新型治疗手段所取得的疗效已受到人们的重视。嵌合性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 CAR)T淋巴细胞(CAR-T细胞)是通过将外源性人工设计的CAR基因导入T细胞内进行基因修饰改造,以获得表达CAR的T细胞。CAR-T细胞通过其表达的CAR能特异性地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前期的临床研究表明,特异性靶向CD19分子的CAR-T细胞能有效地治疗B细胞性恶性肿瘤(表达有CD19分子),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系统肿瘤。因此,CAR-T细胞是肿瘤治疗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本实验室以白血病和实体瘤为模型,通过构建新型的CAR-T技术,系统的研究不同的CAR-T细胞对白血病和实体瘤治疗效果、可能产生的副作用、CAR-T细胞在体内的分布以及建立临床级慢病毒生产工艺和优化CAR-T细胞制备技术,以及CAR-T细胞治疗白血病和实体肿瘤的临床试验研究。

李懿 研究员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李懿,博士,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广东省领军人才,呼吸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香雪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总裁,广东香雪精准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懿在英国长期从事抗体和T 细胞受体的药物研发,主要论文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等,并获得多项专利,先后多次获邀到英国、德国、美国、爱尔兰举行讲座。

李懿是较早研究定向分子进化的科学工作者,并率先将之应用于抗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他开创性地将噬菌体展示技术应用于T细胞受体研究,发明了TCR的定向进化技术,并开发出了全球第一个人源高亲和可溶性TCR,使TCR识别pHLA的亲和性提高了100万倍以上(Nature Biotechnology 2005),从而使TCR药物在多个领域与治疗性抗体的市场竞争成为可能,包括肿瘤、病毒和自身免疫病等。李懿作为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被引进入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于2012 年全职回国,现在的研究团队,主要在肿瘤、重大传染病和自身免疫病等领域,开展多方位的基础与应用免疫治疗研究。

演讲题目:《第三代TCR-T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演讲摘要:TCR 介导的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TCR-T是从自体T细胞群中分离出特定的识别某种抗原的T细胞寡克隆,体外扩增后回输给病人,由于自体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数量极少,难以产业化。第二代TCR-T是分离识别某种抗原的T细胞单克隆,获得野生型TCR基因序列,然后转导至病人的T细胞。这种方法使TCR-T产业化成为可能,但是由于野生型TCR亲和力低,导致杀伤肿瘤的效果有限。第三代TCR-T则是将获得的野生型TCR进行亲和力优化,转导高亲和性TCR到病人的T细胞。这种方法可以对抗肿瘤的免疫逃逸,提高其成药性。

王全军 研究员

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王全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毒理学与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GLP)。主持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15个国家及省部级课题,申请专利8项,发表文章90篇。带领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通过了中国CFDA GLP检查、美国FDA GLP 检查、国际AAALAC认证检查、中国环保部和农业部毒理GLP等检查;服务企业300个合同项目;荣获首届“中国毒理学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第十五届中国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学工作者、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和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等奖励、2017年获(2017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全血象恢复1类生物创新药的产业化开发》。兼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GLP检查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药审评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审评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药品评审专家、北京市药监局新药审评专家、国家农业部农药毒理学实验室资质检查专家、环境保护部化学物质环境管理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中国毒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全军药学专业委员会药化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兼职。

演讲题目:CART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评价研究

演讲摘要:

1.CAR-T细胞治疗产品简介

2.细胞治疗产品管理要求及相关指导原则

3.CAR-T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评价思路

4.国内外相关产品研发案例

5.CAR-T细胞治疗产品非临床评价小结

杨林 董事长

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博生吉安科细胞技术有限公司

杨林 董事长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博生吉安科细胞技术有限公司杨林博士现任苏州大学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淋巴瘤骨髓瘤系兼职教授。杨林博士是博生吉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官;博生吉安科细胞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荣获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南京“321”科技领军人才、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创响中国安徽赛区第一名、庐州产业创新团队等多项荣誉称号。在《Cancer Cell》、《Cancer Research》、《Oncogene》、《JBC》、《Cancer Science》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山东省重大专项、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美国NIH SPORE子课题等项目。杨林博士主要从事CAR-T细胞、CAR-NK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在CAR-T细胞技术产业化、临床试验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有数项临床试验为国际首例,并取得良好疗效。所创办的博生吉公司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是中国最早开展CAR-T技术研发的企业之一,建立了较好的行业地位。杨林博士领导的博生吉安科细胞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CAR-T疗法的产业化,向CFDA提交的“靶向CD19自抗原受体嵌合体T细胞输注剂”获得正式受理。

演讲题目:CAR-T细胞治疗实体肿瘤的前景展望

演讲摘要:CAR-T细胞治疗技术在特定类型的血液肿瘤上获得了成功,推动着这一技术向实体肿瘤领域的探索。然而,由于存在肿瘤微环境的巨大障碍,如何实现CAR-T细胞的归巢、如何打破免疫耐受等,就成为了CAR-T细胞技术在实体肿瘤治疗上取得突破的关键。此外,由于CAR-T技术靶向的肿瘤相关抗原存在on target、off tissue的风险,筛选到合适的治疗靶点也成为实体瘤治疗成功的前提。杨林博士将总结目前最新的国际技术进展,结合自身在实体瘤领域探索的经验,为CAR-T细胞治疗技术在实体肿瘤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童春容 教授

北京博仁医院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委员,卫生部“临床人体成体细胞研究、体外制备技术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血液学组成员。曾任第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中华血液杂志》编委。1997年参与筹建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细胞治疗中心及北京市脐带血干细胞库。2006 年筹建了北京道培医院血液病特殊检验中心及免疫治疗科,擅长将多种检验技术用于临床整合诊断及治疗。2012年参与筹建了河北燕达医院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现更名为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主管血液科、免疫治疗科、检验科。

演讲题目:CART治疗血液肿瘤的临床结果及经验分享

韩为东 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

韩为东,男,48岁,临床医学博士,教授,临床肿瘤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解放军总医院分子免疫学研究室主任。2012年创建了解放军总医院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病区,国内率先建立了“前店后厂”的转化医学模式,担任首任主任。主要从事肿瘤治疗抵抗机制与临床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再生基础与临床研究。先后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973课题2项、863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北京市生物技术前沿项目1项,获得企业投资3项,4项临床治疗技术企业转让。国家发明专利15项。主编专著3部。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550余分。参与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4项。2015年,成立了中国研究型医院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二级学会),并担任首届主任委员。

演讲题目:提高CART治疗B系恶性肿瘤疗效的实践与思考

陈 虎 教授

解放军第307医院

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及实验研究20余年。曾赴法国攻读血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博士,并进行骨髓移植的临床研究。专攻白血病、再障等疾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肿瘤的免疫治疗。带领全科成功地开展了1000余例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该领域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参加上海“6.25”核事故等多次事故的诊治工作,1999年被总后勤部命名为“军中名医”。 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3项,承担国家863课题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近五年发表论文60余篇,著书6部。陈虎,教授,解放军307医院CTC细胞免疫治疗中心主任,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细胞与基因研究治疗中心副主任、全军放射病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北京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生物技术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秘书、第三军医大学客座教授、《白血病淋巴瘤杂志》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杂志编委、北京市第三届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库成员。 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成果5项,承担国家及军队科研课题10项,近五年发表论文60余篇,著书6部。

梁爱斌 副院长

上海同济医院

梁爱斌,教授,上海同济医院血液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血液学专业组委员,上海市血液疾病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和同济大学血液疾病质量监控专家组组长;近年开展了对白血病的CAR-T细胞治疗的临床研究。擅长难治性血液系统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及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诊断及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治领域有较深造诣,患者疗效达国内领先水平。自2000年起开展多项有关难治性血液系统肿瘤诊治的临床新项目, 已形成显著的临床特色,获得省部级医疗成果奖2项。

研究方向:

1. 血液肿瘤的免疫靶向治疗

2. 血液肿瘤干细胞的DNA损伤机制

科研业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和科技部中美重大合作项目1项,参与国家高科技专题“863”项目1项和国家重大基础课题“973”项目2项,同时还获得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迄今共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及其他多项荣誉称号,迄今发表论文200余篇,近五年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通讯及第一作者论文21篇,累积影响因子103.822,单篇最高影响因子28.71),部分论文发表在《Cell》、《Leukemia》、《Cancer Research》、《Haematologica》和《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等著名期刊,参编血液学著作2部,申请国家专利6项。

承担科研项目:

1.TLR4通路介导的内皮细胞激活促进CART治疗相关严重CRS的发生。 2018

宋晓东 副总经理

上海恒润达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宋晓东博士现任上海恒润达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负责公司研发,临床,专利,注册,生产,质量,业务拓展,项目管理等部门的工作。宋博士目前正带领团队在国内,美国,欧洲和中东地区积极准备CAR-T临床试验的启动工作,为把自主研发的CAR-T推向世界和促进一带一路的技术合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加入上海恒润达生之前,宋博士曾任美国强生公司全球法规注册事务部总监并在强生工作5年。他是强生亚太地区药品生产领导团队的成员之一。宋博士负责监督和支持强生公司在中国以及亚太地区有关药物研发,药品生产和注册申报中的业务。宋博士也曾担任过RDPAC药学理事会主席。 他一直积极参加与中国药品监管和法规注册相关的活动,并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各行业协会合作共同促进中国医药行业法规的健全和发展。

在加入强生公司之前,宋博士曾在美国辉瑞制药公司工作15年。他曾在辉瑞公司全球药物研发中心,全球药品生产总部和全球仿制药调查部门任职。宋博士曾担任辉瑞全球仿制辉瑞药品的专利侵权调查以及质量评价工作部门的负责人。他还创立了辉瑞制药公司辅料化学协会并担任首届主席,领导与辅料相关的研究和调查,并解决药物在研发和生产阶段由于药物和辅料相互作用带来的挑战。宋博士也曾是辉瑞全球药物研发中心新药剂型研发团队的主要成员。

在加入辉瑞公司之前,宋博士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奥林公司接受生物化学博士后训练。他于1996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于1990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分析化学硕士学位,于1987年在浙江工业大学获得分析化学学士学位。

演讲题目:CAR-T美国注册临床申报的药学技术要求

Avery Posey Principle Investigato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

Instructor & Director of Posey Laboratory April 2016 – Present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PA

Research Area: Investigation of glycosylation-specifi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for translation into human clinical studies and development of canine-specific CAR-T cells for veterinary clinical studies.

? Anti-Tn-MUC1 (5E5) CAR optimized preclinically and prepared for phase I clinical trial in 2018

? Developed novel glycan hapten and glycoepitope-specifi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glioma, prostate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 Developed mutant signaling CAR-T cells with enhanced in vivo persistence.

? Treated lymphoma patient canines with CAR-T cells and documented antigen escape, establishing a replicative model of human CAR-T cell treatment.

Postdoctoral Fellow April 2011 – March 2016

Department of 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 PA

Advisor: Carl H. June

Research Area: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for in vivo detection and elimination of tumor cells

? Designed a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against the Tn-antigen of MUC1, a glycoepitope only exposed in malignant cells, using the scFv of the 5E5 mAb and evaluated in vitro and in vivo function of redirected 5E5CAR T cells against multiple tumor targets. This CAR will be tested clinically in 2016.

? Designed a novel scFv an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against SSEA-4, an embryonic antigen also found in multiple cancers, and evaluated the function of the SSEA4CAR T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I found that this CAR is detrimental clinically as it targets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 Constructed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using the intracellular signaling domain of CD2 and compared the cytotoxicity, signaling, and in vivo persistence of CD2-based receptors to CD28- and CD137-based receptors.

? Performed mutagenesis of the CD28 and ICOS signaling domains within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and evaluated the signaling, cytokine secretion, anti-tumor efficacy of these CAR cells in vitro, as well as identified the signaling mutants that perform better and persisted longer in vivo than native signaling CAR constructs.

? Studied the dynamics of CAR aggregation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monomer CAR molecules, and evaluated the function of monomer CAR T cells in vitro. The monomer CAR T cells demonstrated improved safety in vitro.

? Characterized the calcium flux, proximal and distal signaling, and differential gene expression of T cells redirected with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containing the 4-1BB or CD28 costimulation domains via lentiviral transduction or RNA electroporation.

? Managed graduate 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supervised project progress.

Selected Publications:

As the first author:

Posey AD Jr, Clausen H, June CH. Distinguishing Truncated and Normal MUC1 Glycoform Targeting from Tn-MUC1-Specific CAR T Cells: Specificity Is the Key to Safety.Immunity.2016Nov15;45(5):947-948.doi: 10.1016/j.immuni.2016.10.015.

(IF 19.734)

Posey AD Jr, Schwab RD, Boesteanu AC, Steentoft C, Mandel U, Engels B, Stone JD, Madsen TD, Schreiber K, Haines KM, Cogdill AP, Chen TJ, Song D, Scholler J, Kranz DM, Feldman MD, Young R, Keith B, Schreiber H, Clausen H, Johnson LA, June CH. Engineered CAR T Cells Targeting the Cancer-Associated Tn-Glycoform of the Membrane Mucin MUC1 Control Adenocarcinoma. Immunity. 2016 Jun 21;44(6):1444-54. doi: 10.1016/j.immuni.2016.05.014. (IF 19.734)

Others:

Migliorini D, Dietrich PY, Stupp R, Linette GP, Posey AD Jr, June CH.CAR T-Cell Therapies in Glioblastoma: A First Look. Clin Cancer Res. 2018 Feb 1;24(3):535-540. doi: 10.1158/1078-0432.CCR-17-2871. Epub 2017 Nov 20. (IF 10.199)

Wing A, Fajardo CA, Posey AD Jr, Shaw C, Da T, Young RM, Alemany R, June CH, Guedan S. Improving CART-Cell Therapy of Solid Tumors with Oncolytic Virus-Driven Production of a Bispecific T-cell Engager. Cancer Immunol Res. 2018 May;6(5):605-616. doi: 10.1158/2326-6066.CIR-17-0314. Epub 2018 Mar 27. (IF 9.188)

Tchou J, Zhao Y, Levine BL, Zhang PJ, Davis MM, Melenhorst JJ, Kulikovskaya I, Brennan AL, Liu X, Lacey SF, Posey AD Jr, Williams AD, So A, Conejo-Garcia JR, Plesa G, Young RM, McGettigan S, Campbell J, Pierce RH, Matro JM, DeMichele AM, Clark AS, Cooper LJ, Schuchter LM, Vonderheide RH, June CH.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tumoral Injections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 T Cells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Cancer Immunol Res. 2017 Dec;5(12):1152-1161. doi: 10.1158/2326-6066.CIR-17-0189. Epub 2017 Nov 6. (IF 9.188)

联系电话:

何春幸





2018-10-19 00:34: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