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11年的时间接近完美 但Kindle颠覆世界的使命却落空了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18

报价宝综合消息用11年的时间接近完美 但Kindle颠覆世界的使命却落空了

2007年11月,在iPhone发布4个月后,亚马逊祭出了自己的初代Kindle,它当时的售价高达399美元,使用了墨水屏、电子书、无线网络等技术,颠覆了人们对阅读媒介的认知。

初代Kindle和iPhone一样富有野心而桀骜不驯,11年过去了,Kindle的进化逼近巅峰,但却离它想要实现的目标渐行渐远。


Kindle一代:寄托了贝索斯的担忧和梦想

早在1997年前后,市面上就有了LCD屏幕的电子阅读器,但直到2004年,索尼才推出了第一款基于墨水屏的Librie。



当时的亚马逊以卖书为主,电子阅读器会对卖纸书的业务产生冲击,而且亚马逊从来没有硬件生产经验。

贝索斯想做Kindle,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担忧,当他看到索尼的Librie时,他惊叹道:“这是一个可以摧毁我业务的机器。

贝索斯想着,与其等别人革自己的命,还不如自己先革命。于是在2004年,亚马逊专门成立一个叫Lab126的团队,倾注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Kindle的研发,当公司财务高管询问研发预算时,贝索斯不暇思索地回答:“我们手上有多少就花多少”。

贝索斯还亲自参与设计,要求kindle应该是黑莓手机和纸书的结合,于是,一代Kindle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按钮。从现在来看,这款产品非常野兽派气息,糅杂了不对称的人体工程学设计、强迫症般的对称键盘、让人不知所措的繁杂按钮。

它在功能上的确完善,但就前瞻性上来说,它缺乏了只有一个Home键的iPhone那般大胆,尽管如此,贝索斯对新产品给予的厚望一点不比乔布斯少,他给团队的目标是:“让所有卖纸书的人都失业”。



那时的亚马逊是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没有做硬件的经验,导致Kindle的芯片供应出了问题,元器件的运输也麻烦重重,但这并不影响这款机器的火爆,上线5个多小时,2.6万台Kindle就宣告售罄,此后缺货的状态一直延续了5个月。

这台设备的火爆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墨水屏的技术本身,这个技术可以追溯到1996年的MIT实验室,它利用了电泳技术(EPD)来工作。

墨水屏里面不是墨水,而是装在一个个小胶囊里被染色了的正负电荷,其中,正电荷为黑色,负电为白色。通过改变电荷(施加电压)使不同颜色的颗粒有序排列,从而呈现出黑白分明的文字显示效果。



它和LCD屏幕不同,这种屏幕自身并不发光,它像纸书那样反射自然的光线,长时间观看对眼睛的刺激要少很多,也没有LCD会出现的色差、色彩偏移、频反光等缺点。另外,墨水屏有一个“磁滞效应”,当撤离电压之后,电荷的排列方式不会改变,因此,只要是不翻页,墨水屏在显示内容时是不耗电的,这给Kindle的超强续航提供了根基。

第二是Kindle的软件和内容。刚面世时,Kindle就支持8万8千本电子书,比索尼的机器多四倍,而因为有网络连接,用户可以直接在kindle上进行电子书的购买和下载,不用费力地寻找PDF,经历繁琐的转码、传输、调整排版的过程,和苹果的Apple store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时,亚马逊已经是最大的图书电商,包揽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建立了强大的上游话语权,在2005年前后,亚马逊突然要求出版商在提供电子版图书,出版商欣然配合,这的确可以帮助它们省去纸张与印刷成本,减少运输与仓库开支。

但当Kindle发售时,大家都傻眼了,电子书标了统一的售价:9.9美元。它直接取消了按书的厚度和装帧精美度来定价的传统,这大大影响了图书经销商们的利益。

由于不想失去销售渠道,面对强硬的亚马逊,书商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个时候,苹果站了出来。


在干掉谷歌和苹果后,Kindle成了数字阅读的代名词

在Kindle发布时,乔布斯其实是不屑一顾的,他认为Kindle没有前景,在2008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他当场表示:


“这款产品究竟好不好其实并不重要,关键是人们已经不会再去阅读了。2007年美国40%的人看的书还不到一本。Kindle从根本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消费者不愿意再看书了。”

但随后,Kindle的迅猛发展出乎了所有人意料,2008年,Kindle电子书销量就占到了亚马逊总图书销量的6%,2009年推出了Kindle 2代,销往169个国家。2010年,《数字化生存》的著名作者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就预言:5 年后,纸质书将消失。

Kindle带来了电子书的爆发式增长,2010年,亚马逊已经卖了15年的纸书,但就在推出Kindle的第四个年头,亚马逊电子书的销量就超过纸质书,每卖出100本纸质书,就能卖出105本电子书。

乔布斯开始坐不住了,2010年,苹果推出了第一代iPad,在为数不多的软件中,电子书商店iBooks被寄予厚望,乔布斯在介绍iBooks时说, “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Kindle起到了伟大的市场开拓作用。我们现在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进一步开拓进取。”



iBooks有很多创新,借助于早期iOS拟物化的风格,它在设计上非常亮眼,拥有简洁明了的操作逻辑、模拟书架的设计、精美的动画翻页效果等等。





用现在的话说,2010年是电子书的元年,亚马逊推出了第三代Kindle,卖了800万本电子书,苹果则卖了1500万台iPad,而谷歌也带着300万本电子书,开张了自己的eBookstore。

由于谷歌没有自己的硬件和销售渠道,在Kindle程序陆续覆盖PC、Mac、iPhone、Android等硬件的前提下,谷歌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真正的威胁来自苹果。苹果向那些“被压榨”的出版商抛出橄榄枝,允许书商能在10-15美元内调整电子书价格,乔布斯对iBooks的定价策略颇为得意:


亚马逊搞砸了。它用批发价买了一些书,但用低于成本价的 9.99 美元进行销售。出版商对此深恶痛绝,这会影响他们以 28 美元的价格销售精装书的能力。因此,在苹果还未进入电子书领域之前,一些书商就已经停止向亚马逊供书。

于是,我们跟出版商说,“我们采用代理模式,你们定价,我们抽成 30%。确实,消费者会多出点儿钱,但是反正这就是你们想要的结果。”

涉足最早的亚马逊,受到了苹果猛烈的冲击,在短短2年内,苹果就拿到了10%的电子书市场,而且决定在iPhone和Mac上同步iBooks,产生生态连锁效应,从亚马逊那里抢夺更多地盘。

情急之下,亚马逊想了个阴招,让事情发生了戏剧化的转变。

2012年,亚马逊向政府申诉,指控苹果联合出版商进行不正当竞争,随后,美国司法部起诉苹果及五家出版商,指控它们恶意提高电子书市场价格,对亚马逊产生了不良影响,违法了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

消息一出,马上有3家出版商退出了“反亚马逊联盟”,和司法部达成和解,苹果和剩下两个小兄弟被诉讼搞的焦头烂额,亚马逊在一份公告中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这对于Kindle持有者来说是一个重大胜利,我们将会为更多的Kindle书籍提供更低的价格。”

最后,法院的裁决倾向了亚马逊这边,苹果吃到了4.5亿美元的巨额罚款。iBooks应用从此一蹶不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Pad的功能完整性和销量。


Kindle还在进化,但已经失去了颠覆世界的能力

苹果之后,Sony、京东、当当、掌阅等公司也推出过类似的电子阅读器,但它们在体量上始终无法和Kindle媲美。

在11年里,亚马逊至少推出了15款不同型号的Kindle,昨天,新的Paperwhite发布,它更轻更薄,配备了一体式的屏幕,还具备了防水功能。

至此,Kindle的产品线已经定型,由三款不同价位的机型组成:558元的Kindle、998元的Paperwhite,和2399元的Oasis。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讲,Kindle已经接近完美了:丰富的电子图书库、接近纸质观感的墨水屏、优秀的续航、轻薄的机身、完善的软件系统...

只是,以Kindle诞生之初的野心来看,它远算不上成功。根据调研机构Euromonitor的数据显示,2011至2016这5年间,电子阅读器的销量降幅超过了40%,在2015年之后,电子书在图书行业所占据的比例常年稳定在20%。


2008-2016年电子阅读器出货量


同时在这5年间,纸质书有了复苏的迹象,连锁书店恢复了盈利,一些国家的纸书销量有了2-10%的增幅,曾经受电子书影响而倒闭的书店在一点点地开回来,甚至连亚马逊都开了自己的线下书店。


所有关于纸书必死的预言都落空了,在人们尝试了Kindle后,也逐渐发现了它的劣势。它色彩单一,无法还原精美图像,不能随便批注,缺乏收藏感,不能随便当礼物赠送,缺乏纸书特有的触感和书香...

除了Kindle自身定位所带来的天然劣势外,亚马逊也放弃了统一定价的策略,电子书的价格大幅上涨,打退了很多消费者的积极性。Kindle本身也是非常耐用的东西,一部机子可以用5年,市场对于新机的欲望冷淡,加上电子书行业天花板低(大约100亿美元),大公司往往不愿意在这个领域下太多精力,时至今日,在亚马逊的主页上也满是echo音箱等智能设备的广告,它背后的市场要远远大于Kindle,它所代表的AI技术也远远比电子书更具价值。



亚马逊智能家居全家桶

但Kindle没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最主要的可能还是跟智能手机的发展有关。

移动互联网让世界变的更小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更大,社会效率更高,生活节奏也在加快,在这种趋势下,产生了大量的所谓“碎片化时间”。而填充碎片化时间最好的工具不是Kindle,而是体积更小,功能更丰富的手机。

手机成了人类器官的自然延伸,人们用它工作、聊天、游戏、看视频、听音乐,读书这件事本身已经不够性感了...Kindle也显得格格不入,在很多人忙碌的作息中,Kindle找不到切入的时间点。

就算有时候人们想放下手机,回归现实,Kindle作为电子产品的一类,也容易引起反感,而一本实实在在的书要来的更加自然,更容易被接受。



人们喜欢把看书这件事,和听音乐、看电影来做类比。在过去短短20年里,音乐和影视都被革命了,黑胶、磁带、CD、光碟等介质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油管、爱奇艺、网易云、Netflix、Apple Music等应用来进行内容分发,人们听音乐和看视频的方式也彻底改变。

可无论是手机还是Kindle,无论是亚马逊、苹果,还是谷歌,它们都没能干掉纸书这种历史悠久的东西。

数字浪潮下纸书得以幸存,但阅读的方式已悄然改变,听书、算法推荐、自媒体爆文、知识经济,电子书已经和纸书一样没落,变成了一种不会消失,却有些小众的存在。



2018-10-19 20:34: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