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金字塔结构的设计逻辑学:设计师如何进行理性、全面的逻辑思考?_使用者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26

报价宝综合消息基于金字塔结构的设计逻辑学:设计师如何进行理性、全面的逻辑思考?_使用者

如何运用简单的逻辑思维在设计中思考、辨析和表达?本文笔者将基于金字塔结构的三个基础原理——纵向概括和组织产出的架构、横向论述让内容连接合乎情理、MECE分析法穷尽使用者及场景,来细述设计师如何进行逻辑思考。

一直想跟大家分享我所理解的设计中的逻辑学。为什么想分析逻辑呢?

一来是因为经常收到类似“真佩服你能把屁大点事扯出这么多道理”、“评审时你解释的条理可真是清晰”的评价,可能大家觉得我在论述和思辨方面确实有所擅长;二来要把使用者处理事情、做出决定的情感路径描述透彻,难度实在太大,我只能试着先给大家谈一谈:如何运用简单的逻辑思维在设计中思考、辨析和表达?

通过本文你可以收获什么:

先给大家讲个生活中的故事。

前段时间我搬新房的时候家里仍有很多设施不全,我就考虑需要准备些什么。

首先,新房需要空气净化器、炭包,再然后客厅还得买个电视。要是周末做个饭,厨房的油盐酱醋也得备上,卫生间的洁厕灵、马桶刷以及浴室窗帘也是缺的,布艺沙发时间一长会被弄脏不易清洗,得提前准备沙发套。家变大后原来2个垃圾桶不满足需求,需要再买2个,天气热了会有蚊虫飞进来,纱窗和灭蚊虫的喷雾也得有,还有电扇,对,入门毯子、浴室毯子也要有……

这样一来我需要准备的装置已经超过10个。大家应该熟识神奇数字7加减2,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米勒的《神秘的七加减二》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7以内的事物,超出后便很难记住,如果我们要尽可能全的记清楚以上要准备的东西,就得把刚刚生活场景再无一遗漏的反复想象,确认哪些已有哪些待准备。

所以,我试着将它们分了分类:

把新房需要准备的设施归类分组的方式即利用了金字塔结构的原理,寻找资讯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分类管理,不仅简单明晰、方便记忆,也有助于提高办事效率。让金字塔结构的思维方式贯穿设计师的沟通、思考、写作与管理,会让效果在质和量上有较高的提升。

下面我基于金字塔结构的三个基础原理细述设计师如何进行逻辑思考。

一、纵向概括和组织产出的架构 1. 自下而上的思考

资讯只有发散后才可能聚焦,思考的通常是自下而上的,设计中我们可以自上而下的提炼文章或报告目录、分析和验证需求、推演原型结构。

闲暇时我喜欢写点文章来进行阶段性的设计沉淀。现在想来,每次编写目录时用的都是类似的套路。我会把所有的笔记、课件、相关资料中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形成观点库,然后根据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选择一个维度,可能是时间顺序(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课题分类(互动趋势、体验驱动、资料分析、前端技术),又或是论点支援,最终得出能概括所有思想的一个主题,通常也是这篇文章的标题。

除了写文章,设计师平时承接的产品需求的验证和分析过程也是自下而上的思考方式。

譬如产品经理过来说,资料分析平台要做一个管理者可以自定义并发布的榜单的功能。这句话是结论,如果不经过分析就不清楚这个需求到底是否合理,设计的方案是否能解决使用者的痛点。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收集该资料分析平台的所有问题反馈(含使用者、专案组、领导的),分析问题的时候发现使用者对各型别榜单模型诉求高、前端开发资源紧缺、产品经理承担该平台的许可权管理职责。这样一来不难得出需要自定义榜单的功能,以满足使用者需求和解决资源紧张的问题。

确认需求的合理性后就是将功能转化成页面元素,再将元素组合成页面。

如若现在要做一个档案下载功能,使用者需要看到的是档案型别、大小、预览效果、浏览人数、收藏人数、下载人数、评论、下载按钮等,这些元素最终呈现的其实是一个档案详情页面,再根据元素型别和优先级进行布局,形成页面原型。

通过以上几种思考场景,可以把自下而上的纵向思维方法总结为:

自下而上其实是在头脑输入资讯后的整合过程,而输出方式则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更适宜。

设计师在使用资料分析、竞品调研、使用者研究等探索方法后会形成相应的汇报档案,如何让观者或听者第一时间Get重点并耐心的聆听你的分析?

读者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接收到的资讯既要识别和理解,又要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如在详述之前就告知研究的结论,再从不同角度论证结论提供依据,并适时的列举一些例子或讲述一些故事——也就是使用总-分结构,再借助形象直观的案例,更能减少读者思考的时间和理解的难度。

业务沟通、提案表达时也同样如此。

试想你的同事过来突然跟你说:“昨天我们释出了一个使用者反馈的新功能。这个是领导吩咐一定要做的,我们调研了几个其他的类似产品都是用的是新增入口,让使用者点选填写提交的方法,目前已经有过百的使用者通过这个功能反馈建议……”

在听这段话的时候你一定会通过接收到的资讯,就下意识的推测他到底要跟我表达什么,然后一脸懵逼。到底是这个功能非常重要,还是流程方法有待优化,或者求助如何分析收集到的问题?

如果他在详细说明前,告知你只是希望你在使用者反馈页面的UI设计提出建议,你就不会分散掉大部分精力去猜测对方到底想表达什么了。

自上而下的表达方法可总结为:

演绎推理就是下一论点与上一论点存在因果关系,通常有三个要素: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比如:所有互联网产品都重视使用者体验,苏宁易购APP是一款互联网产品,所以苏宁易购APP重视使用者体验。

为了避免被似是而非的观点忽悠和带偏,跟大家介绍2个演绎推理里常见的逻辑误区。

(1)滑坡谬误

之前用研去跟踪使用者反馈问题时,连续几周通报:较多使用者反馈不知道如何取消自动续费。有个专案组小伙伴用统计资料发声:“每周有2000左右使用者开通自动续费,但平均仅有8个使用者反馈不知道怎么取消,说明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人的思维是趋向于惰性的,甚至会有本能的秩序偏好,如果不仔细思考,好像觉得这样的推演结论并没什么问题。其实她使用了滑坡谬误的逻辑陷阱,并不是所有不清楚如何取消自动续费的使用者都会把问题反馈出来,也就是这2000个人里并不是只有8个人遇到了这个问题。

(2)因果倒置

有些人会这样认为: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会佩戴一只名贵的手表,因此如果你想事业有成就得先买一只OMEGA。

但其实真实的因果关系却是:由于这些人事业有成收入颇丰,才有能力购买佩戴名贵的手表。这种观点其实就是视结果为原因,视原因为结果引发的错误。

再说工作中,产品设计者曾提出过这样的需求:以丰富产品玩法为重点工作以获得更多新使用者,原因是市面上使用者量较高的竞品都是两周迭代一个玩法的。

其实仔细想一下,是不是因为这些竞品本身使用者量较高,为了留存所以高频迭代玩法呢。同样这也是一个因果倒置的案例,只有时刻保持理性思考,才不会陷入此类推理陷阱中

2. 归纳推理法推断结论与规律

归纳推理需要更具创造力,比演绎推理更难,归纳的过程中同组资讯一般具有相同的论述物件。

我们通常分析现象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都会用到归纳推理。

再举一个资料分析的例子:

由以上2点我们会发现:这两类使用者,一类未开通的,大部分不知道自己未开通;另一类已开通的,在知道自己开通后选择取消。

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开通自动续费的页面和流程没有让使用者明确的知道是否已开通。当然这属于一种不完全归纳法,仅是大概率推测。

三、MECE分析法穷尽使用者及场景

MECE是麦肯锡思维过程中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准则,我也是看到这条准则后才发现,它与处理互动场景和研究使用者角色时的思路很契合。

如何预知专案组成员的疑问提前思考对策?如何预测使用者行为实现更佳的操作体验?这些都是在完成产品设计过程中相对棘手的问题。尝试练习“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思路也许可以让说服事半功倍。

在三年前的新人专案中我曾列举典型使用者和使用场景,当时我把能看到新人频道的使用者分成3类,分别是:未注册使用者、已注册使用者但三端未购使用者和未登入的老使用者。

但其实这3类使用者并没有独立和穷尽,已注册但三端未购的使用者也有已登入未登入之分、老使用者退出登入后就看到新人弹窗也有所不妥。因此,我又用MECE分析法重新分类了使用者,先分成已登入和未登入,已登入中有三端未购的新使用者和老使用者,未登入中分曾在该装置上登入过和未曾登入过两种,调整后的分类方式涵盖了所有使用者型别,以便全场景分析使用场景。

借助这些案例和分析不难发现:不管是设计方案的思考和表达,还是与人沟通协作的理性思考及从容应对,运用金字塔方式进行逻辑思考皆有助于达意和传教。

最后,再概括下设计师在逻辑思维的几个重点:

作者:Zoey,苏宁体验设计部互动设计师。微信公众号:Zoeyux。

本文由 @Zoey 原创释出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2019-07-03 14:50: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