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没有中国稀土 一部iPhone都造不出来_徐光宪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17

报价宝综合消息如果没有中国稀土 一部iPhone都造不出来_徐光宪

1951年4月15日,一艘名叫“戈登将军号”的邮轮,从美国本土出发,开往地球另一面的中国。

这是“禁止中国留美学生归国”法案正式生效前,驶往中国的倒数第三艘邮轮。

在这艘邮轮上,有一个年轻人,他刚刚放弃了优渥的芝加哥大学研究工作,带着自己的妻子,以回国省亲的名义登上了这条船。

他叫徐光宪,后来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也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

- 1 -

稀土战略地位堪比石油

稀土,并不是一种土,而是 17 种金属元素的总称。

听着感觉很遥远,但在我们生活中,稀土可谓“无处不在”。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数码相机、光纤电缆、医疗成像、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

据悉,当今世界每四项科技创新,就有一个和稀土相关。

而且,稀土材料往往位于高科技产品的核心部位。像特斯拉电动车用的钕铁硼永磁电动机,就大量采用了稀土中的钕元素,所以才跑的那么快。

它更大的作用还在军事上。

“爱国者”导弹之所以射的那么准,是因为制导系统中,加入了稀土元素用于电子束聚焦;美国陆军的 M1A1 主战坦克,装备了用稀土生产的夜视仪,和镭射测距机;F-22 战斗机的发动机及轻而坚固的机身,也是依赖于稀土。

因此,稀土的战略地位,可与石油比肩。科技水平越高的国家,对稀土就越依赖,美国就是世界第一大稀土消耗国。

比石油更残酷的是,以现在的技术水平,稀土几乎没有替代品。万幸,老祖宗给我们留了一块好地。

据矿业权威 USGS 报告,截止2019年1月底,中国稀土可采储量为 4400 万吨,占全球 37%,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也是唯一能够提供全部 17 种稀土金属的国家,特别是价值更高的重稀土,中国占有 41% 的份额。

不过,稀土这东西,不是你挖出来就能用的。因为化学性质的相近,17 种稀土元素,往往两两一起生成合金矿,或者与其他元素的共生成矿。

合成或共生状态下的稀土,跟废品没什么区别。想要将其中的各个元素分离,在当年可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正因如此,由于提炼技术的落后,中国曾一度白菜价卖出稀土矿,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买进深加工的稀土产品。

就跟现在的委瑞内拉一样,明明石油储量全球第一,却还要高价进口美国石油用,想想都觉得憋屈。

- 2 -

另辟蹊径打破西方技术垄断

这样的情况,直到上世纪 70 年代,才出现转机。

一开始,我们找到当时拥有世界最先进工艺的法国罗地亚工厂,求购稀土分离的相关技术。

但那些法国人,铁公鸡性格,极度傲慢。要价不仅远超我们预期,还要求生产出的产品,必须转卖给它,再贴上它的商标向全世界推销。

这要是答应了,咱们就成了给它打工的,环境污染还得自己承担。

人活一口气,技术买不到就自研。1972年,在北京大学工作的徐光宪,接受了一项紧急军工任务——分离镨和钕。

徐光宪接受采访截图

镨钕,在希腊语中是双生子的意思!

由于性质最相近,所以是稀土元素中最难分离的一对。即使强如业界标杆罗地亚厂,对此也只能进行离子分离,产出量小,成本高。

如果我们也采用这种方法,那肯定玩不过罗地亚厂。因此,徐光宪带领团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挑战萃取法分离镨和钕。

萃取类似泡药酒,把药材中的相关物质转移到酒里面。

而两种元素的分离需要放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中,后者可以理解为油和水,混合物中的两种物质,一种喜欢往水里跑,另一种喜欢往油里跑,油和水是容易分开的,再把两种物质分别从水和油中提取。

思路确定后,经过两年的艰苦攻关,最终团队在实验室成功实现了镨和钕分离,同时在纯度上,达到了创世界纪录的 99.99%。

徐光宪接受采访截图

更厉害的是,徐光宪还将这一技术,发展到工艺应用方面。他设计出一条萃取的“流水线”,使原本繁复的稀土生产工艺“傻瓜化”,只需在一头放入稀土原料,另一头各种高纯的稀土元素就源源涌出。

与罗地亚厂那又贵又慢的离子分离比,徐光宪这套“流水线”跟开挂一样。真想看看当初提出霸道要求的罗地亚工厂高管,了解到这一技术时,会是怎样的表情。

自此,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开始走在世界前列,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已可以大量出口单一高纯度稀土。

中国也从稀土资源大国,摇身一变成了生产大国、出口大国,彻底改写国际稀土产业的格局。这就是震惊一时的“China Impact”(中国冲击)。

- 3 -

恶性竞争让中国失去稀土定价权

但是,有时候产量太多,也不是件好事。

徐光宪发明的“傻瓜化流水线”,在帮助中国稀土产业崛起的同时,却因当时没有获得专利保护,加上后来国有企业技术人员大量“跳槽”,使得稀土生产门槛大幅降低。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个企业都可以加工稀土了,中国单一稀土出口量急剧增长。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单一稀土产量约为 20 吨,而到了90年代,该项产量超过美国,达到了万吨量级,2000年以后,我们的巅峰年产量达到了 12 万吨,占据全球稀土产量的 90%。

可问题是,当时全世界的稀土年需求量还不到 10 万吨,供远大于求。大家都想要抢夺出口份额,必然带来恶性竞争,搞得21世纪初的稀土价格暴跌,只有1990年的四分之一。

那时候,中国的稀土真的是被当成土来卖了。

不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恶性竞争在压低国际稀土价格的同时,也把无数国外稀土生产厂家给挤死了。

曾经美国最大的稀土产品加工商,同时也是美国唯一的军用永磁铁制造商——麦格昆磁,以及美国最大的稀土磁粉生产商 GA 粉,在1995年被我们收购。

1998年,当初不可一世的罗地亚厂,关闭了其在美国的最后一处稀土分离工厂。

到现在,除了中国,全世界只有澳大利亚,拥有一家稀土加工厂,可技术水平和产量远远不如我们。

所以,千万不要相信,发达国家不开采稀土是为了环保的鬼话,其真正的症结是,相关产业链都倒闭了。

- 4 -

国家出手整合稀土行业

说回恶性竞争问题,作为稀土产业绝对的霸主,咱们一直“白菜价”把产品卖出去,有点太憋屈了。

于是,在2010年,国家出手推动稀土行业的整合,形成六大稀土集团,资源控制度接近 100%,并对稀土的开采、出口采用配额的方式。

都是一家人,干嘛要打的头破血流,一起坐下来谈好价钱,再出口给国外多好。这么一来,稀土价格终于走上了正轨,行业也逐渐规范。

可用惯了低价稀土的欧美日韩等国不爽了。一方面,它们去 WTO 那边搞事情;另一方面,像美国就开始了“让美国稀土产业再次伟大”的运动。

2010年后,陆续有 400 多家美国创业公司挂牌上市,看上去美国稀土产业重新崛起指日可待。

结果,这 400 多家创业公司真正进入生产阶段的,只有区区 5 家,而其中能够达到可观产量的只有两家。

最终,其中一家在宣布破产后在中国资本帮助下复活,另一家则在短期内失去了经营许可。

一套王八拳打下去,美国稀土产业没见一点崛起的迹象,倒是那些华尔街的大佬们,赚的盆满钵满。

另一边,经过整治后的中国稀土产业,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目前,除了稀土储量世界第一,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囊括了稀土资源生产、进口、精炼、材料科学、冶金、知识产权、研发以及商业与国防应用等几乎全部领域。

自2011年以来,中国每年的稀土专利申请量,都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到2021年初,中国累积的稀土专利数量,将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可以说,中国已经控制了作为原材料的稀土产业链条,比美国在半导体产业的地位还要高。

由于国家对稀土开采管控力度较严,如今国内很大一部分的稀土原矿,都是从国外进口。其中近一半来自美国的芒廷帕斯稀土矿,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破产后在中国资本帮助下复活的那家。

我们从美国低价进口原材料,加工后再高价卖给美国,没想到吧!

目前,美国 80% 以上的稀土材料来自中国,中国稀土行业向全世界提供了 85% 以上的供应量。一旦断供,全球其他地区短时间不可能填补空缺。

- 5 -

王牌

所以,稀土是我们手上的一张王牌。

只要中国把价格控制起来,美国的半导体、军工、石油化工甚至整个高阶制造,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想重建稀土产业链?美国-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挖出矿石后,美国人如果想要建立必要的冶金能力,可能还需要约 15 年的时间。

别说 15 年,怕是 15 个月过去,美国科技公司就只剩高通这种卖专利的了。

美媒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表示担忧

不过,这种王炸还是攥在手上,才是最有威慑力的。而且真放下去了,自己也得受影响,毕竟我们很多高科技产品、零部件都是从美国进口,美国造不出来,咱也没得用了。

想想要是没有英特尔的 CPU、英伟达的显卡、应用材料的半导体装置......那得多难受。

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华为、京东方、中芯国际这样的企业,深入到产业链底层,从根本上摆脱美国的影响。

手上有了更多的牌,这样打起来就舒服多了,打赢的概率也就更大了,对吧!

2019-07-05 22:51: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