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用 5G 网络可以干什么?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20

报价宝综合消息我用 5G 网络可以干什么?

好吧,太多人都如在梦中,只想着个人娱乐上的、民生服务上的影响。

这其实是一个“百万美金”回答,5G牌照已经开始发放,时效已经没有那么敏感,但也只能简单择其要害说一下。

你们要知道,一个企业要把员工都集中到一个可以面对面的地点办公,事实上全部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物理空间里的直接接触是超高清的、无延迟的、以及超稳定的。

你们可以算一算,为了这“绝对可靠的超高清、无延迟交流”,一家位于北上广深苏杭的企业究竟付出了多高的人均成本。

付出了该员工(及其家属)在中心城市居住与在卫星城市居住的房租或房价差价。

付出了办公空间的租金。

付出了大城市的通勤成本(通勤时间事实上是无报酬的工作占用时间)。

付出了员工因不能在大城市成功落户,不得不在一定年纪离开回到小城市的人才流失成本——这意味着经常要再招聘和再培训,并不断失去有经验的老员工。

上述成本常常超过员工的可支配收入。

说句不好笑的笑话——对很多可替换性高的职场新人而言,他们还没自己那张办公桌“值钱”。

一个企业将相关部门员工的日程表全部协调好,把人聚拢在一个会议室里坐着开会,是一种报表被赤字烧得发红的奢侈行为。

客户的时间更加宝贵,你总不能把客户约来跟团队开会,结果却高概率的卡壳断线——连5%的概率都可以算是高概率。(这一点在5G商用后预计会大幅度的减轻)于是企业们不得不以口岸城市为中心扎堆建立办事处和研发中心。扎堆的理由其实也就是为了离上下游企业近一点,离客户和供应商近一点。只有这样才能最低成本的做到“高可靠、无延迟、超清晰”的沟通。

——简而言之,北上广深的中心城区,本质上只是一个个的超巨型会议室。

但这个“超级会议室”的成本是多少?

最重要的是,这付出了“不能雇佣全国/本时区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合适的人选”而带来的机会成本。世界各大中心城市都在面临这尴尬的局面——在本地可选的人才里面好用的早已没了价效比,新进人口毫无技能,却一开始就成本高昂。同样水平的薪酬对各二三线城市同样技能水准的物件吸引力很高,但是这部分人力资源却完全没有办法利用,这导致企业不得不放弃大量的业务。这其中埋葬了大量的潜在职位和国际竞争力。

北上广深,不但是一个极其昂贵的超级会议室,还是一个“人满为患的人力资源沙漠”。

当改变的成本低于不改变的成本,改变就会到来,这就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动力学本质。

“不改变”的成本已经淹到企业的下巴尖了,而因为“企业分担社会责任”的基本思路,这条成本线还有进一步上移的危险预期。中美关系降温,全球供应链的张力急剧扩大,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定位,则从利润方面自外而内的施加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压力。

而改变的成本却在不断的下降——5G建设会在天平的另一边变成一颗很重的砝码。

这意味着一次商业活动样式的革命,将会改变中心城市的职能定位。

——“然而这与5G有什么关系?4G和光纤+wifi难道不够吗?”

一个专案,你是专案主管,你在上海,你的上司去北京在谈融资,你的主程序员最近去大理度假,客户方对接人去了山东参加行业会议,你的专案施工经理在甲方的一处现场除错装置,他平时住快捷酒店。怎么用光纤把他们都连起来?

“怎么这么巧,哪有这么极端”?

也许吧,全部一起发生看似极端(其实在现在的商业实践中这根本是常事,你要说极端罕见,只能说你的行业恐怕不怎么样——越赚钱的行业往往越涉及多方,越不赚钱的才会涉及到的相关方越窄),那么这一群关键相关人里面有一个到两个凑不上还算不算“极端罕见”?

可以说天天发生。

理想的问题解决是什么样子?

——几个人同步检视现场人员回传画面,再同步切换到方案团队的方案,再区域性切换到两个老总的私聊频道探讨方案,再同步随机切入相关人员征询疑点,再切换到业务人员交代备忘存档音视讯记录。

一个问题两小时无隐患解决。

前提是你能绝对稳定的把这一群角色流畅的呼叫到。你不能让客户和老板等。

你凭什么要求这人人都守着一个wifi一根光纤?他们人人至少有4G连结的概率和全部都有高速光纤的概率相比,是几比几?别的我不谈,专案现场有高速wifi的可能性【极小】。

但凡这个链条里断了一环,那就只有无穷尽的等。等A有空再等B有空,再等CD都有条件,再等ABC都有条件,然后你发现,在层层转述之间,最初的需求都扭曲了。B以为是甲,D以为A在说丁。合同签完工程师才跟业务说“完了”,报给业务,业务主管实在不敢让客户再签一回字——“估计也不会死人,等出问题我早就跳槽了”。

看出来了吗?为什么一定要质量稳定的、广泛的无线移动网才能进入这个时代?为什么所谓的“高速光纤+室内Wi-Fi+不能承受大量终端同时接入的4G”不行?

有普遍存在的能承受大量装置接入的5G是必备项——5G辐射范围窄,恰恰意味着以它的接入能力几乎不可能“接入数爆炸”。否则你让你的业务经理在客户的办公楼里接4G试试,一栋楼里几千人在跟你抢!附近全是步行街!你让他接客户wifi试试?客户让你接访客网络——这是客气的,人家一般都不给你接好吗?研发中心和总部的网络连他们自己人都不允许乱接,谁知道你是不是业界高手来种木马?,——万幸给你接,你猜猜给你留了多少带宽?就是给你接,你真敢当他面给你老板报告?

来,你给找个光纤 + wifi6看看?

光纤和Wi-Fi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代商业实践的移动性非常强。企业中的决策层几乎很少有长期在一个固定地点待命的行为习惯。大量的企业业务涉及到前线作业人员,都是没有固定的理想的网络条件的。wifi和光纤局域网的设定千奇百怪,无法预料,这会给线上协同带来难以预料的风险。——当你清空了所有相关方的日程表却发现有一到两个关键人连线有问题,这种浪费是不可饶恕的。也常常造成严重的后果。

4G不能完善的解决这问题。恰恰是因为4G的辐射范围很广,在其辐射范围内出现人流拥塞的可能性反而难以预料。尤其是很多业务常常涉及高人口密度地区——譬如商场、车站、闹市区。4G的带宽争抢就成了一个严肃的不确定因素。只要有10%的概率发生问题,当需要较大范围协调时就是一个灾难,会造成参与者对整个模式的不信任,这其中客户是最为敏感、也最为关键的。几乎没有几个企业敢随便冒这个险。因此4G几乎只能用在一对一这种非常小规模的协作上。

第二,未来的团队协作的紧密程度远远超过现在的人们的想象,绝非简单的文字资讯和音讯资讯、甚至所谓的高清视讯就足以满足。

我举个简单的具体场景。一个使用虚幻引擎的美术团队理想的协作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在同一个场景中,负责植物的人在调整整个场景中的植物,负责具体建筑的设计师在调整建筑,负责机动车辆的在调整车辆,负责灯光的在设定灯光照明,负责体验的在不断的除错体验。这所有的人都受到其他人的成果的影响。一颗巨大的树要跨过一座铁道桥,火车的烟囱要确保不触及树枝。他们最理想的工作方式,就是在同一个场景中工作。所有人随时看到所有人刚做的更新,哪怕带有一定延迟,也要远远胜过一人一张图闷头做完、再储存提交放进场景、再等主管“或者甲方”来告诉你“烟囱高了”“色彩不够协调”。

所有人与所有人同步整个工程的现状。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决定,自己的子团队要协调。

建筑设计,机械设计,软件设计——可以说任何复杂的体系设计都更倾向于这样的“everybody on the same page”的协作模式。

需要多大的带宽?没有上限可言。那么这是不是“仅仅是一部分先进企业的特别需求,与普通企业无关”呢?

很遗憾的是,如果你的企业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不需要这个程度的协调。你将会在一个可见的未来被某些(无人)基础公共服务消灭,未来岌岌可危。你涉及的协调越多,你才越安全。

这个趋势是没得商量的,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你会嫌5G的带宽对你太多余,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高兴“我可以省下不少流量费了”,而意味着你要好好想想你的智力深度还可以如何加强的问题了,想不出答案,你会被想到答案的企业化为灰烬。

在最肤浅的层面上,谁能更快、更深、更好的利用新的高移动、大带宽网络环境,谁就将更好的摆脱中国中心城市超高的土地成本,得到下降30-50%的成本基线。这也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比较优势了。无论将这优势放在降低成本上还是提高利润上,对没有这个能力的竞争对手而言都是压倒性甚至毁灭性的。

我稍微做一点简单提示,因为要绕过一些我的保密需求,所以只能这样模模糊糊的提一提了:

1)智力密集型企业将会迅速的拥抱线上虚拟团队合作——透露一下,微软的teams已经开始支援头盔虚拟会议室互动。

2)未来会需要大量的线上协作工具、量身定制的新工作流程,新的合同契约框架,新的人力资源框架和雇佣模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和职业伦理。在管理层面,提供形态转化所需要企业管理咨询的咨询机构会获得很大一波机会。——但这前提是你要提前几年布局,并且有可以拿的出手的真实案例。

3)在市场方面,率先完成架构革新的企业会开始借助这个战略优势跨行业进攻转变迟钝的传统企业。如同互联网企业借助互联网优势攻击传统制造业一样。

4)在技术层面,类似worktile、teambition、trello、slack、、webEX、Teams、Zoom、teamviewer这类线上协作工具会获得长足的发展。它对IT适应能力较弱的企业在中长期是一次重大的危机。所以IT咨询业和小规模敏捷开发团队,请思考你如何赢得客户的信任去争取这些企业的新办公系统订单。

5)在硬件方面,这其中,头盔式虚拟办公环境预计在未来三到五年内有一次爆炸性机会。

6)5G将改变房产价格分布。中心城市的工作机会并不一定需要以“在中心城市居住”为前提条件。只需要在约定时间上线并保持在会议中即可。

7)它将消灭一些职位、而又抬升一些职位。想一想你的职位是否在这行列之中。能力平庸,只是因为“是本地人”而享有职位的老表们,务必抓紧学习和实力提升。

想明白在这个大转变对你意味着什么。

这将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样式,绝非“下载视讯更快了”可以概括。留给部分人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抓紧行动起来。

再给点更直白的,基本就是我司的日常。

5G时代的日常——注意,这不是一家两家尖端企业,而将是大多数企业的日常,你如果觉得你“不可能转变到这样”,你最好做好最坏的思想准备。:

2019/6/14 18:05 评论区有一位自称“webex业员工“的 @薛六 与笔者激烈争论。ta作为“业内人士”,认为这篇东西描述的未来场景是忽悠人。

可惜,公开邀战且等待若干小时之后,刚刚还在激烈回复表示“拿给业内同行看大家都觉得是笑话”的这位仁兄突然消失无踪了。

OK,以下来自被他们“忽悠瘸了”的客户。企业名称不便透露。通讯业几个顶端玩家之一。我自己的企业我就不拿来举例了。

关于“5G延时没你想的那么小”。

我看你们是吃鸡吃油了心。

你们以为实时协作是打第一人称射击吗?世界上只有你们的游戏这一种应用吗?

譬如你是做建筑设计或者城市规划的,你的老板要直接进入你的场景检视进度,他要的是瞬间下载三四百兆的静态场景以便评估。

你是做审计的,你的客户要的是瞬间载入上百万行的报表好看到你所指的资料问题。

你是做尽职调查的,你的委托人要的是看到你的现场资料,看到高清的煤堆、仓库和海底机器人传来的扇贝。高清,能分得出真钞假钞、公马母马一样的高清。

延迟三百毫秒,根本就不在关心范围之内。

延迟三百毫秒长?比“延迟四个小时等现场人员上传好、分享好、你本机再下载好这个4K视讯”快多少倍?

3600 X 4 / 0.3 = 四万八千倍。

你可以去问问他嫌不嫌弃这300ms延迟。

你们看好,这是按300ms算的,5G远没有300ms的延迟。

美军从阿富汗战争就开始使用卫星链路回传现场视讯,640x480分辨率卡成幻灯片。就这么慢的体验,你问问他们的指挥官嫌不嫌弃延时、他们的部队嫌不嫌延时。你想想那时我军是否认为“延时成这样的影象没法要,我们还是用电报爽”。

你们对世界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无所知。

唉,回头看看,确实我语气过于严厉。已经不习惯和一般人说话了。

我稍微详细点描述这个场景给你们比较吧——延时问题只有在相互竞争的关系中才格外重要,两人一照面,服务器一个时间切片内就会判定是谁打死谁,这时候延时问题万分敏感。

但在合作关系中完全不是这样。

举个例子,我把一楼模型调整好,你要等哪怕十秒才能把你的楼梯放就位,我要等10秒才能看到你的楼梯到位,这期间我们保持着语音交流,共享著屏幕的中低分辨率影象。这种在玩游戏的人看起来根本不能忍受的延迟,在协同工作的团队眼里却是飞一样的速度。

再举个例子,程式码不再是我写好了你来审,而是全员在同一个文件上,看着同样的大屏,产品经理和总监默然不语,看着程式码一行行的生成。立刻反馈,实时修正,注释被生成,被回复,问题被标注,被解答。编辑优先权在转移。原型被不断测试,不断整合。

跟这个场景对比的根本不是“枪战游戏”,而是“我做好这一步、储存到云端储存(比较原始的甚至是上传到微信甚至邮件附件)打电话或者发讯息给你,告诉你收东西,你下载,开启,检视,告诉我你的意见”。

更原始点的话,你所谓的网络延迟对标的甚至是“打印成纸张拿到领导办公室等签字”。

相信我,就算你们全在同一栋楼里你都没有刚才那个场景里的团队快。

后者淘汰前者是不可阻挡的变革。

有的小朋友质问我——难道工作就是开会?

对,工作即开会。

——在不久的将来,“工作”即会议。

如果一件工作不需要会议,需要孤独,那么它要么是伟人孤独的沉思,要么就属于机器人——或者以人力暂时替代人工智能的“智力型体力劳动者”——举个例子,用肉眼在监控中心值班的安全员。

后者终将消逝。

而前者所做的事,不能用“工作”来概括。

所以,工作即会议。一切工作,在将来均为会议。事实上,此时此刻,你的工作本质上同样是会议。只是一场节奏拉得极慢,慢到你产生了错觉的会议而已。

新团队之于老团队,效率不是高一倍两倍,而是十倍、百倍、甚至是千倍、万倍。

你们要知道,效率十倍以上的团队,不是仅仅将事情做得更快,也将对整个业务获得低速团队根本没有机会获得的洞见,将能看见低速团队根本看不见的问题和机会。

这不仅仅是速度的提高,而且是整个思维高度的提高。不仅仅是化慢为快,而且和更是化不能为能的变革。

你们以为这是“科幻”,事实上汽车行业、航空工业、尖端制造行业已经凭借强大的硬件能力将它变成了事实——甚至是十年前几已经是事实了,只是分辨率更低、场景更区域性、延时更大、更依赖于研发中心内部自己的高速网罢了。

为什么你们在身边没有看见他们?

因为4G仍然不够,5G还未登场。

这就是为什么上头断言在十年内5G至少意味着一万亿规模的利润。

他们已经是万分保守了。

5G不是“也就提高点网速”,它是要把中国经济的脉搏从1/月,提高到10beat/月。我们要把经济周期、资金回笼速度、谈判节奏提高10倍,100倍!

要么任正非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华为的几千亿投资只是编造了一个无人能看懂的实际上不可行的弥天骗局,骗过了决策层也骗过了所有下单商用5G的国家和企业。

否则,看一下这个:

OK,说完了工作方式,我们再来谈无人驾驶。

很多人都在喊“无人驾驶十年内不会落地”,这样的人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只是眼界太狭窄罢了。

他们以为无人驾驶仅仅是指通用无人驾驶,即在不做任何前提假设的情况下,通过地面移动从A点到B点。

也就是伊隆马斯克所谓的无人驾驶。

那一种何止十年落不了地,事实上可能永远落不了地。

无人驾驶的前途根本不是一辆单车自己跑。明白吗?

我说明白场景你们就明白了。

最早落地的无人驾驶,是在高速公路系统的无人驾驶车道上。是通过立法来划分差速车道,通过系统整体排程来分配路权的一种“跑在公路上的高铁系统”。

你看似坐在一辆汽车上,实际上管理你的路线的系统极其类似高铁系统。它在不断的自动调整每一辆车的执行计划,作出返站维护充能和上线服务的决定,在为单独的乘客安排细密到分钟的班次,在道路资源中为它分配道路资源。

把中国的高铁系统浓缩到一个区域性的高速公路系统上,再把高铁列车转换为汽车,然后把班次提高万倍,你们看到的就是真正最早落地的自动驾驶系统。它不必考虑通用驾驶那么多的的意外情况——因为通用自动驾驶所真正棘手的首先是在路权不明晰前提下的伦理冲突,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高铁能跑,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高铁”自然也能跑。如有必要,甚至可以直接在现有高速上划分出专用车道来强行驱离侵犯车辆。

使得这个系统得以成功执行的,根本就不是车辆自身的应变能力,而是系统对整体态势的直至终点细节的全面的感知能力。

它的实现的主要瓶颈,就是接入装置的数量。

你们也不要觉得“我去那不是需要一个几平方公里的超级计算机随时随地知道全国所有自驾车道上所有车辆的在每一瞬间的位置?!这怎么可能?!要是中枢当机岂不是全域性大乱?!延迟怎么办?!”

你们想错了。事实上控制系统很类似人类的神经系统,大部分的事务都是下沉到各个区段中心自己排程的。这一百公里归这个地区中枢管,那一百公里归那个中枢管,交叠地带共同管理,无缝移交管理权。而即使是区段中枢,下面都还有具体的segment级的纯人工智能管理节点。一个节点管理的不过是四百米长的路段罢了。这个管辖范围内,根据安全车距的极限,一共只会有二十辆车的量级而已。并且因为这些车辆是被接管的,系统状态极其单纯,对管理中枢几乎没有压力。处置意外的手段也极其单纯——任何系统怀疑的不妥——譬如你胎压异常,都会命令你出列去应急车道等待处理。

效率体现在何处?

它首先体验在道路容量大幅的增加。因为系统排程下的车辆的车距在理论上可以大幅的缩小。系统决定制动,是前后车同时下令制动的,而非如同人类驾驶员那样每一后车都要追加反应时间。车间安全距离会以一个可观的比例缩小。那意味着高速公路系统的运输效率会大幅提高。

并且,交通系统的共乘属性会大幅的增加。你事实上是在面对一个班次密集到分钟级别的“高铁”系统,开启App,你会看到大量的可选共乘车——要比现在滴滴出行提供的班次密集两个数量级。

车辆的所有权的内涵也会改变——很多人买车后会将闲置车辆——甚至车辆的闲置时段——放入自动排程系统收取系统租金。这一点还会有更高的表达——即车辆所有权的证券化。

你仍然可以拥有完全私有的车辆,但纯私有车辆在高速公路系统上的路权会越来越被压缩——为他们专门保留的车道成本分摊到每一位自驾者身上,分量会越来越重。

第一阶段,会出现在现有部分高速路段的自动驾驶货运系统。你们会看到车距极近、速度稳定、首尾相接的数量一段,绵延长达数百米的无人驾驶货车车队——你会看到车厢里还有一位驾驶员,但他的作用更类似火车司机而非原来的汽车司机。从高空俯视,它们好像一列列被切成虚线段的列车。

第二阶段,不断有新的高速区段完成这一改造,相互连通——显然在中国这会首先发生在江浙沪大包邮区。

第三阶段,随着骨干网的同步升级和前期排程系统的充分试错磨合,一些大规模企业支撑的系统化自动驾驶乘用系统会开始上线。所用车型整齐划一,几乎一样——比亚迪、厦门金龙、吉利、荣威、宁德时代……那时股票会一飞冲天——有整体规划过的大量执行维护场。 在这一阶段,自动驾驶系统会在交通法规中获得特殊地位。

第四阶段,完全自驾在高速系统已经越来越不经济。纯自驾过路费越来越贵(将会由人工智能通过算法实现逐车实时定价),而系统接管驾驶的审查对纯私有车辆又很是繁琐——你的车要缴纳车况审查费用并且经过系统审查系统才会将你纳入自动驾驶体系。于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私家车辆越来越少——它将渐渐演变为一种奢侈品。但在这个阶段,一些城市内的主干道也开始了新公交体系的升级——“快速公交道”直接升格为了自动驾驶道,并且在飞快的占有道路资源。

第五阶段,纯通用自由驾驶者会发现即使在城市里,交通环境也对自己越来越不利。渐渐的他们转向了空中交通。

地面已经完全被自驾系统统治。

截止到这里,伊隆马斯克式的自动驾驶方案从未真正占据过主流,也从未真正获得驾驶伦理的认可。马斯克的方案只在美国地广人稀的特殊条件下有暂时的现实意义。无论是欧洲还是亚洲,包括拉丁美洲、以及将来的非洲,他的方案都没有机会真正介入历史程序。

很可惜,马斯克失算了。

上述推演你们看起来可能觉得是科幻,但实际上背后有着深刻的多的多维度研究支撑。决定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样式的,并不是科学技术,不是自主避险、自主判断技术、也不是卫星导航技术。而是更加深刻的法律伦理和社会动力学。

但不要轻易抛售你们手里的自动驾驶股票,目前的自动驾驶巨头仍然握有这个场景中的前排入场券。

现在我们把话题转回到5G上来,为什么是5G建设对这个图景至关重要?因为这个图景里的高度自治化、深度感知、近场实时干预的系统理念对可靠连结、低延迟、无线移动漫游、和大资料带宽等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都是近乎胃口无限的。

越透彻、越敏捷,就能将整个车流的车间间距压缩的得越短、整体平均车速提的越高、班次越密集。网络升级、排程算法升级、公路硬件不必升级,运输系统就已升级。这个系统能将现有铁公基建设的每一滴潜力都挤出来。释放出的经济价值不是今人能够现象的。

一次全国范围的系统升级,都可以等效于投入了两万亿人民币把车道加宽了一倍。

一次更新,赚两万亿。

这个场景并不高度依赖镭射雷达、场景实时建模、以及近乎玄学的态势感知。

更绝对不必等待十年。因为上面提到的一切技术,都已经成熟,唯一不成熟的只有5G。

下面是2011年公布的希思罗机场个人自动运输系统,看清楚,2011年。这个专案已经具备了所有的工程要素。

下面这个视讯也可以看看——虽然都是在研专案,但并不全是PPT和效果图。

说完了故事,我们回到这一章的主题——5G将为资讯架构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资讯,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在一定的意义上,你可以这样去把握一切价值的本质——所谓价值,即有序性。而有序性的本质,即有效的资讯。

摆在超市里的易拉罐和抛入垃圾堆的易拉罐之间的价值差异的本质,不是“后者已被使用”,而是后者失去了确定的位置、确定的所有权和确定的质量状态。如果你能恢复其中任何一条资讯,你都将为后者构建出价值来。垃圾分类就是在解决前两条,于是同样被揉捏变形了的易拉罐经过这操作就比未经这操作的同类有更大价值。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创造产品。产品与原料的唯一本质区别,就是产品被注入了有序性,亦即有效的资讯。甘蔗汁凝聚为白砂糖,我看见包装就知道了它的分子式;泥土烧成陶瓷,我就知道它的硬度、性状与容量。

而5G会把这整个过程的最核心部分变得更加敏捷和容易。其价值是无从估量的。

即使在肉眼可以看到的最近段,我们也能看到几个明显的答案:

1)5G将改变资讯的获取方式。很遗憾,我们将进入一个资讯被主动广泛采集,而非经过主动提交才被获取的时代。自动测量类机器人和各类线上感测器会进入一个爆发期,资讯保安将遭遇极大挑战。

这个方面出于某些原因我不打算多谈。

2)工具与方法的线上化。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我相信app store的时代即将落幕。

除了极少数的特殊情况,人们将极少有必要再将软件下载到本地来运行了。目前在app store销售的所有产品,绝大多数都会发现自己没有必要忍受苹果、Google的分账和稽核限制。短短两三年之后,应用商店模式即使不走入末路,也将大大的式微。

取而代之的是web应用。web将不再是“缓慢迟钝不爽快”的代名词。而将一跃而成为一切软件服务的核心。

如果一个产品不能在web平台上释出并提供完美的互动体验,那么它就几乎等于没有前途。而在web平台上释出之后,又几乎没有必要再为任何具体操作系统做什么特别适配。——那同样意味着传统操作系统的末日也将近了。至少,操作系统里所打包的预设软件基本上都会被退化为一个快捷方式而已。

思考一下,你的专案是否可能会成为无用功。

很显然,云端计算服务将会迎来猛烈的爆发。可以预计,阿里云的收入将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将淘宝远远的甩在身后。阿里云对爆发性超大规模资料的承受力在将来会成为一个决定性的战略优势。这个优势有多值钱,各位拭目以待。

3)算力将成为新的交易资源。

人们将能通过5G随时向周围出售和租用特定份额的算力。你需要在自己的手机平台上获取更大算力,你只需要进入租借模式,周围的计算装置就会依据自己的先定协议向你出租它的多余算力。你自己也会发现这是一条很有效的投资之道。会出现这样的算力交换协议。电力企业会发现自己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竞争位置——它们会发现在自己的电力网络里混入算力中心向使用者提供近场算力资源并按秒收取租金是一个新利润中心。

购买手机以后会带有固有的投资属性。

在不久的将来,苹果、Google、华为都将推出操作系统级的支援,让你的闲置旧手机能成为你的私有计算中心的新节点,不但供你自己使用也可以供加入周围三百米的算力网络。

为你做计算的芯片与你之间并没有隔着千山万水,而就在三百米范围之内而已。这才是将来云游戏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

4)持续供电的迫切需求会催生大量的、密度超过停车咪表的无线充电桩。在商业步行街和部分CBD甚至会出现整条的无线充电道路。个人穿戴式电池和薄膜太阳能会获得巨大的需求,这甚至足以改变服装设计的基本正规化。

(未完,待续)

P.S:

有很多人会把视线集中在“5G能不能担此大任”。然后把视线重点放在了技术层面,质疑上述这些判断的有效性,那么我再多说几句。

实际上上述预测与5G的关系是这样的:

5G对我们这些决策者而言真实的含义只是“网速会提升”以及“确定的较大幅度带宽升级”。相信上万亿人民币的建设成本投下去,未来三到五年内带宽会有一个显著的提升。

上述预测要实现,真正的条件仅仅是“网络条件进一步大幅改善”而已。

本质上,它与5G技术的细节是无关的。

5G建设既然会大幅度提高终端接入的带宽,那么很自然也就意味着骨干网的大幅升级,也就意味着同步的有线网络的接入带宽也会大幅提升。这其实是一个“村村通”倒逼“高速路网”的过程。

5G真正的、最切实的影响倒可能是传统的骨干网为了与它配套而大幅升级。你可能的确不是用5G来接入你的头盔和笔记本,但是如果没有5G去产生这个巨大的需求,平摊骨干网的成本,骨干网的建设不会如此快的提上日程。

第二,很多人误解了网络建设的瓶颈在哪里。——不在于天量带宽的城际和国际、洲际骨干网的建设,而在于在办公楼、小区楼房里钻墙打洞的“网线师傅”们做的这些毛细结构。

升级有线宽频网络要比升级无线宽频网络复杂很多。而5G、WIFI 6这样的技术能突破这最后一层的部署成本。在5G部署完毕之后,之后的带宽升级将主要集中在骨干网方面。

但随着骨干网的快速跟进,中国能保持一个相当稳定的节奏每年都把终端的网速做战略性的升级。因为“村公路”都是十二车道的一级公路,而且堵满了等著上路的车,城际高速公路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带来巨大的速度提升。

如果5G大规模铺开,在若干年内整个体系的瓶颈都不会是最难难升级的“村公路”。这才是5G的战略意义。

终端是MB级,干线TB已经足够。终端是GB级,而且接入容量大幅上升(IPv6),那么干线的上限需求就突破天际了——PB刚起步,EB刚温饱。而PB,EB级的城际干线反而是更容易突破的东西,只不过一直以来做了无用罢了。

本文上面的那些判断,其实与“村公路”到底如何无关,而只是看到村公路起建,可以一叶知秋,看到一个大带宽的时代已经揭幕而已。

这些预测,只是“大带宽时代”最简单、最肤浅、也最必然的一些保守估计罢了。

5G本质意义是一个明确的讯号弹。它改变了行业对未来几年的趋势判断,一些早已有了技术储备、只是等著带宽条件到位的计划将会走出实验室阶段。

讯号弹的意义不在于它自己有多亮,也不在于第一次战斗到底打得如何,而在于总攻已经发起。

PS2:

我们看一幅地图:

这是腓尼基人的贸易网络图。

腓尼基人的老巢在地图最右侧Byblos、Sidon、Tyre三个城市扎堆的部位。这个部也就是现代黎巴嫩/以色列所在的大致部位。这个部位上接希腊,下接埃及,右邻两河流域。这地方自古就是个经商的好地方——它自己几乎没什么物产。腓尼基人借着这地理优势,打造了一个航海商业帝国。这帝国向南遍布整个地中海南岸。

如果你仔细检视那时候的地图,就会发现当时的地中海南岸如同插著一串路灯,每隔一个特定的距离就会有一个贸易点。

这是因为当时的海船没有在海洋中自我导航的能力,而且风帆非常原始,主要依靠人力划桨来作为动力。既然依靠人力划桨,那么桨手的食物、饮水和起宿就不得不占据船上大量的空间。考虑到当时的造船水准造不出很大的船,而且还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来装载货物——你总不能辛辛苦苦跑到地头了发现卖的货还不够卖路上的口粮——所以当时的贸易船只必须要在一个确定的航程内获得再补给。这个补给航程,就决定了当时南地中海的城市分布。而同样因为当时船只必须贴岸航行短距补给的特性,腓尼基人通过控制中段海岸的连续两个补给点,就牢牢的掐断了希腊与埃及之间的直接沟通。不但如此,腓尼基人还沿南岸一路向西在迦太基建立了自己的专属殖民地。这样也就卡死了希腊人走西线借西西里岛和撒丁岛为跳板去与埃及人贸易的可能。

这一战略优势就是后世迦太基与罗马争雄,汉尼拔穿越阿尔卑斯的史诗远征的历史背景。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迦太基被罗马攻陷,号称每一寸土地都被撒上了盐,受到了永世不得再有人耕种的诅咒。(这个说实话应该是仪式性的,就当说书听听就好)

到底是什么击败了迦太基?

其实只不过是风帆和造船技术的发展。造船技术的进步使得船体更大,从而具有更强的自持力,能忍受更长时间不补给。能装载更多人力,以保证充沛的自卫的武力。而风帆技术的进展又提高了航速并降低了旅行所需的补给消耗。

这使得希腊/罗马船队可以直接无视腓尼基人控制的陆上补给点,直接从本土径直航向埃及,与目标客户直接交易。

一旦打破了这项航线垄断的优势,腓尼基商业帝国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汉尼拔如果不冒死翻越阿尔卑斯,那么迦太基立时就要灭亡。即使他的军事冒险取得空前成功,因为他既不能消灭航海技术的发展,也不可能戏剧性的扩大领土和人口资源,迦太基仍然是注定在劫难逃。

为什么要讲这个陈年往事?

因为当时的船舶改进看起来的进步幅度其实要远比现在的4G到5G的跨越幅度来得小。

“也不过就是把船加长了个30%,然后又加上了一层甲板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也能造。”

但这加长了三成的船可以在一个补给周期里多行驶一百海里。

这区区的多一百海里,就在埃及境内了。

从量变到质变,背后的机制常常戏剧性到傲慢者难以想象。一点点的小优势,看起来没有任何性质改变,无非是又快了那么一点点,多了那么一点点,似乎最多也就造成个一点点的业绩变化。

但就是这一点点,却因为迈过了一条从不可行到可行的微妙界限,可能彻底改变游戏规则,彻底颠覆战略态势,能灭大国,兴雄主,起霸业。

永远不要小看任何一点“小小的引数进步”。以为“只要数字变化不大,事情一定也不大”,这只是对世界到底依何而行毫无了解的无知行为而已。

更何况,5G比4G何止“小小的引数进步”而已呢?

2019-11-14 21:51: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