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用十年时间 打造了一个锂电装备产业的黄埔军校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18

报价宝综合消息他用十年时间 打造了一个锂电装备产业的黄埔军校

文章转自新材料线上,本文编辑鲁班七号。

在美丽的荷兰有一家令世界半导体产业敬畏的企业——阿斯麦。

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光刻机的制造商,如果它停产,全球半导体芯片生产将会陷入停摆状态。

阿斯麦的厉害之处在于将产品做到极致、与客户深度融合,融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牢不可分的血肉。

全球半导体产值4000-5000亿美元,而仅仅是靠销售装置的阿斯麦产值达到100亿美元。

在中国,一众同行投去羡慕的眼神。

中国装备制造正从缺乏自主创新的被动局面走向逐步掌握自主技术的主动局面。

在锂电装备制造领域,有一家名叫吉阳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吉阳”)的企业,这家企业被业界称之为锂电装备产业的“黄埔军校”。从吉阳走出去的人才,已经形成矩阵,构筑起国内锂电装备产业的半边天。

阳如坤(新材料线上®摄)

这家企业的掌舵者阳如坤,也是阿斯麦的崇拜者。

正如正在崛起的中国半导体产业一般,中国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走向舞台的序幕正徐徐拉开,背后产业的交响序曲正演奏著兴衰与更迭,锂电装备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在节奏裹挟中前行,吉阳亦是如此。

入局

在创立吉阳前,阳如坤是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生,毕业后在旗下的新松机器人沉淀了13年。

原本以为会沿着机器人这条路一直走下去,直到有一天,新松机器人为客户交付了一条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线,这为日后阳如坤进军锂电自动化装备产业播下一粒种子。

2000年,阳如坤南下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创办了深圳市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这是深圳成立的第一家机器人公司。

本以为可以一展拳脚,但彼时的相关领导却对阳如坤丢下一句话:我们靠手工打败天下,不需要机器人。

苦于水土不服,这家新成立不久的公司陷入艰难的境地。

阳如坤选择了离开新松机器人这个平台,转身投入到电池领域,而新松机器人交付的那条动力锂电池生产线的想法开始发酵。

一次,曾担任国家863计划二次锂电池专题负责人的陈立泉院士见到阳如坤,给了他一个建议,正是这个建议,影响了阳如坤后面的人生轨迹。陈立泉院士对他说,锂电装备很缺,你可以把锂电装备做起来。

有了陈立泉院士这句话,阳如坤埋在心里那颗种子迅速生根发芽。

此外,彼时的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0%,而且在逐年上升,无论是面临的能源危机亦或是汽车等产业的电动化趋势,都让阳如坤感觉到,把锂电装备做好,对国家和产业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时的锂电产业和其他制造业一样,处于被动局面,如同汽车制造业,70%以上的装置依靠进口。

而进口装备极其昂贵,日本装备是国产的2—3倍,德国装备是国产装备的5—6倍。

抱着造出国产装备提升国产动力锂电池的制造效率、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的想法,2006年,阳如坤开始行动,成立了吉阳。

然而刚成立的锂电装备企业,面临很现实的问题,如客户需求。

吉阳做的第一台装置是半自动卷绕机,彼时的东莞新能源等企业也是靠手工,阳如坤就跑到这些企业模仿手工的操作流程。

阳如坤成功了,第一台半自动卷绕机“出炉”,工人拉着隔膜一脚一踩,接下来开始卷。这“一踩一卷”间,替代了7个工人的工作量,20多万一台的装置,厂家可在2年内回本。

实际上,当时日本已经出现了先进的锂电全自动装备,但中国的原材料根本不适应这些进口全自动装置。

踏出这坚定的第一步,吉阳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至今,中国锂电产业已是全球第一,占比全球50%。

吉阳也从最初的半自动化爬升到如今的智慧装备制造。

但锂电产业风云变幻,昔日辉煌的华粤宝、邦凯、银隆、唐一、猛狮、国能等现已风光不再,留下的是蠢蠢欲动的新势力。

以阿斯麦为标杆

2018年,是中国锂电产业坐过山车的一年,上演了政策补贴退坡、“狼来了”、竞争对手燃料电池入局、行业大洗牌等一幕幕戏码。

寒冬、悲观等关键词刺痛著国内锂电产业人的神经。

身为与锂电产业唇齿相依的局中人,阳如坤未能幸免,但他依然务实与乐观,阿斯麦的极致精神与下游的紧密配合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给了阳如坤启迪。

2018年,动力锂电池一个竞争对手杀入业界视野,它就是氢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算得上是电池产业戏份较重的一个角色。

燃料电池系统具备轻便、灵活、功能效率高等特点,日本丰田将燃料电池系统成功应用在汽车,树立起标杆。

国家-部门的一些支援政策的出台,更是将氢燃料电池的呼声推向高潮。

面对强势的竞争对手,锂电池产业难免心慌。

但如若阿斯麦将产品做到极致,便是它的天下。单是阿斯麦的镜片材质做到均匀,需几十年到上百年技术积淀。

与其忌惮其他对手,不如踏实将产品做到极致。阳如坤观察到,动力锂电池还有很大的成本下降空间。

来源:钜大锂电

目前一辆新能源车的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比近乎一半。

电池成本之所以高,除了材料贵、单线生产能力不足,还包材料利用率、整体制造合格率。

事实表明,动力电池行业如果无法突破大规模智慧化带来对产品质量、效率、合格率的要求,将因竞争力不足而死去。

根据制造路线图显示,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企业的整体制造合格率在92%-95%,下一步的目标是95%-98%,最后达到99%以上。

不过上述的路线图需要5至10年的时间才能实现。而实现上述目标,制造装备扮演主力军的角色。

尽管动力电池在中国发展了十年左右光景。

但实质上,中国动力锂电池的大规模制造刚刚开始,吉阳的使命也是如此。

现在新能源车产量占总汽车产量比为4%左右,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新能源车的占比可达到50%。这对于动力电池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市场空间。

而对于装备制造业而言,大规模的制造意味着对质量与合格率的要求得更紧。

按照1GWh产能计算,锂电企业投入1GWh除了需要5亿元的固定资产外,还需要材料、人工等成本,成本很高,而1GWh的产能的合格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就为企业节省出1000万的价值。

整体制造合格率的提升,深度依赖装置。阳如坤意识到,正如阿斯麦与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深度合作一般,中国锂电产业到了电池企业与装备企业需要紧密配合,工艺和装备深度融合发展的阶段。

阳如坤已然有所行动,尝试联合宁德时代、万向、比亚迪、力神等客户进行专项联合研发。

2018年,政策补贴退坡,几家欢喜几家愁。

欢喜的是具备雄厚核心技术和资金的企业,愁的是根基不牢的企业,当然,还有陷入三角债的锂电装备产业。

2019年,吉阳的应收账款已经达到四五亿元人民币,面对曾经亲密的合作伙伴,尽管占著理却毫无解决办法。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抛开这些烦恼,阳如坤沉思,如何将电池结构与装备结合起来找有前途的客户联合创新,降本增效。

借势而上

全球动力锂电池重心不断向中国迁移,锂电装置行业的爆发也随之席卷而来。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工程装备分会智慧制造技术研讨会上相关资料披露,中国2016年锂电池装置行业产值约130亿元,2017年约170亿元,这个数字将以每年20-30%左右的速度增长。

预计到2025年,锂电工程装备将维持这一较高的增长率。

作为锂电装备领域的“老人”,吉阳的雄心随着技术积累在逐渐燃烧,目前,吉阳准备筹备IPO,不过阳如坤在等一个水到渠成的时机。

不止是他,还有吉阳人。

阳如坤的办公室设定在会议室旁边,普通得宛如另一间小会议室。

里面摆设简单,除了书柜办公台,就是会客沙发茶几。

阳如坤喜欢简单、务实、不急不躁。

目前在锂电装备领域,已然有上市企业的身影,如先导智慧、赢合科技等。

尽管产值拉开差距,阳如坤对吉阳的信心满满,在锂电装备技术上,吉阳是领先的。

吉阳的技术积累并非朝夕之功。

效率、合格率、材料利用率,阳如坤在公开场合总是宣导他的理念,潜心坚持做基础研究。他坚信,目前智慧化处于初级状态,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实现,未来动力电池制造合格率上升几个百分点并不是痴人说梦。

阳如坤一直信奉一个原则: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是企业长久不衰的秘密

吉阳开始逐步聚焦,定位大规模生产的客户。至今,吉阳的主要客户包括CATL、ATL、国轩、力神、亿纬锂能、万向等。

目前,镭射切、卷绕机和叠片机三大装置是吉阳的主要产品也是吉阳获取市占的重要来源,其中镭射切占市场份额34%-40,卷绕机占比20%-30%,叠片机占比15%-20%。

作为业内“老人”,吉阳仍保持理想,除三大主营装置,实现整个制造过程的前线拉通,研发组装装置等智慧制造借此建立资料规范,搭建平台模型,形成真正的资料闭环,实现智慧制造。

目前吉阳的利润为10%,在业内并不高,阳如坤一心扑在研发上。在吉阳800名员工中,300名是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8%-12%。

吉阳提出了个听起来雄伟的目标:锂电芯包装备制造的全球老大。

作为半导体装备商,阿斯麦是幸运的,它有一众对装备足够重视的合作伙伴,而中国锂电企业对国产装备的心态仍在摇摆不定。

国内锂电装备的产品质量与价格的博弈中,阳如坤置身度外。

十年过去了,锂电企业数量如潮涨潮落,留下的,是心中有“根”的企业,这或许是在锂电产业交响曲中裹挟前行的吉阳隐藏着的信心。

所属圈子

(此处已新增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检视)

2019-11-18 10:51: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