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平台、大系统、大资料 互联网+构建生态环境最强大脑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28

报价宝综合消息大平台、大系统、大资料 互联网+构建生态环境最强大脑

“互联网+”已成为生态环境监管及污染防治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武器。

以生态环境部2018年启动的“千里眼计划”为例,它集合了天、空、地、人大资料,通过人工智能大资料分析,将3公里×3公里的“热点网格”污染情况进行同化反演,精度达到500米×500米,实时智慧发现动态监管的重点区域和物件,并精准推演污染发生的原因,让环境监管不再“跑断腿儿”。

“构建‘生态环境最强大脑’,生态环境资讯化进入基于即时、全量、全网资料的‘智慧+生态环境’治理创新时代。”在近日举办的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环境互联网+专委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环境互联网+高峰论坛上,生态环境部资讯中心副主任杨子江透露,将继承已有生态环境资讯化各项规划和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讯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资料等资源,按照统一的生态环境资讯资源目录,分级分类搭建生态环境数据库,以生态环境业务专网为依托,通过生态环境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快速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资料交换共享,以资料为纽带实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的全国大协同。

新老企业纷纷融入“互联网+”

环保产业要开启边界,转型升级,“互联网+”是扩大内涵和外延的重要手段

据了解,首批入选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互联网+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环境互联网+专委会”)的成员企业共计74家,构成也体现了互联网跨界、多元的特点,包含平台类、IT类、环保产业类企业以及专门从事环境大资料、物联网、人工智能应用等的7类企业和机构。

环境互联网+专委会秘书长班健介绍,目前,多数环境企业已融入“互联网+”,如中持股份、环能科技、博天环境、清新环境、金达莱、建工修复、清新环境等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互联网+”拓展业务;聚光科技、先河环保等老牌环保企业,也从装置生产转向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

中节能天融、北京英视睿达、北京长能、西安交大长天、陕西智信、江苏神彩等企业已直接从事环境大资料、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的应用。此外,环境装置、服务交易的平台型企业,以及环境管家类、服务类企业等也都涉足“互联网+”。

近年来,不少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应用互联网、大资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环境治理模式,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实行精细管理、精准治污。如智慧监管、测管治平台、移动执法系统等都在依靠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秘书长滕建礼认为,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国家行动大背景下,环境监管正向精细化、主动预防、科学决策转变。环保产业要开启边界,转型升级,“互联网+”是扩大环保产业内涵和外延的重要手段。

环保产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市场的“肉”虽然大了,但可能会出现传统企业吃不下、新进企业咬不动的情况

新任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互联网+专委会主任委员汪冬青表示,借助“互联网+”,能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同时也给传统环保产业带来新的商机。

“聚焦前沿,创新水环境保护技术。”环境互联网+专委会成立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介绍,在长江经济带,正在打造“互联网+环保”的环境监测体系。相关部门根据长江经济带的地理、地质环境,建立了城市环保大资料,将区域内的综合环境资讯进行整合和分析,实现了针对环境要素、大区域的宏观综合分析,实现了重点区域重点分析。

侯立安还表示,利用“ 互联网+”,还可以建设前瞻性“智慧水厂”。这一水厂以大资料、人工智能、GPS等新一代资讯科技为手段,可实现生产、执行、维护等全方位、全过程的资讯互通和有序管理,包括远端抄表、漏损检测、能耗管理等,保证水厂的高效节能和绿色环保。而这一切,对于行业企业来说,都蕴藏着巨大商机。

今年3月,江苏省-印发《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三年建设规划(2018-2020年)》,档案要求,到2020年,全省“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趋于完善,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资料系统互联共享。同时,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建设总经费概算为46.93亿元。

“目前在地方上出现了一轮大规模的建设。以前,一家公司建设三五百万元的专案已经不错了,现在一座中等地级市,上马的监测专案投入就达两亿多元。”杨子江表示,“互联网+”确实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对于环保产业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市场的“肉”虽然大了,但可能会出现传统企业吃不下、新进企业咬不动的情况。

“环境互联网+行业涉及产业量太大、面太广,每一家公司不可能从上到下都很在行。”他坦言,以前一手是资讯化,一手是监测,二者拉到一起就是互联网+,但是这两者拉到一起还需要环境管理和背后的环境治理以及相关的知识和业务作为支撑。

推进“智慧+生态环境”建设

统一建设资讯基础设施、资料资源、基础支撑、标准规范、管理保障

“下一步,我们设想要构建‘ 智慧+生态环境’的新局面。”杨子江透露,资讯中心正在开展“十四五”前期工作,继承已有生态环境资讯化各项规划和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讯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资料等资源,以生态环境资料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应用和展示为主线,实现全国一盘棋。

“就资讯化这个角度而言,生态环境资讯化里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同其他部委有区别。我们的大量资料,现在越来越多的是来自于现场端,通俗地说,就是感测器自动采集,而其他部委有很多资料是手动敲进去的,我们的污染源资料、环境质量资料、卫星资料都是自动采集出来的,这是我们的行业特征。”他说。

杨子江构想,统一建设资讯基础设施、资料资源、基础支撑、标准规范、管理保障,将原来的小而全“烟囱式、孤立型”资讯系统转变为专而精的“大平台、大系统、大资料”。具体而言,即7个“一”:一张高精度三维感知生态环境变化的生态环境物联网;一张横纵贯通全国生态环境领域的固定与移动相结合、高速、可视、智慧的生态环境业务专网;一个支撑应用快速开发、资料共享交换、业务协同互动、大资料应用的统一云平台;一套覆盖全国、资料唯一可靠的生态环境大资料;一个满足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业务协同需求的生态环境“大系统”;一张动态反映生态环境现实、模式预测趋势的“虚拟空间图”;依托国家-服务平台的生态环境服务“一扇门”。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周亚楠

更多精彩,请关注中国环境APP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苹果版+安卓版

中国环境新闻投稿

z[email protecte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2019-11-22 08:54: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