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斗产业链全解析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09

报价宝综合消息北斗产业链全解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使用者段三大部分组成,导航使用者段又可以细分为上中下游产业:

1)上游基础部件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基础部件作为自主可控最关键的部分,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天线等构成;

2)中游主要包括终端整合和系统整合,是产业发展的重点;

3)下游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提供众多行业应用。

卫星导航产业链中的中间段及地面段两个环节,是国家核心基础设施,主要由国家投资完成,而导航使用者段产业链环节,主要通过市场运作来满足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截至2018年底,业内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为51家,上市公司涉及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相关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10.74%。

空间段由由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单位主抓,地面段的研制生产以中电科集团等为主导,使用者段的产品及系统市场化特征较为明显,参与主体众多,包括军工集团下属公司、地方国企参军公司及较多民参军企业。

关注“乐晴智库”,看深度行业研究报告(公众号ID: lqzk767 /网站 www.767stock.com)

空间段:组网建设即将完成,预计还将发射10颗左右卫星

空间段主要包括卫星研制及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位于东经58.75度、80度、110.5度、140度和160度。非静止轨道卫星由27颗中圆轨道(MEO)卫星和3颗倾斜同步轨道(IGSO)卫星组成。

北斗空间段由航天科技集团下属院所主抓,2020年组网建设即将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与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一院)抓总研制生产,卫星均采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

依据航天科技集团2018年12月《航天科技集团助力中国北斗系统开始提供全球服务》报道,“根据计划,2019~2020年,我国还将发射11颗北斗三号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卫星,在巩固亚太区域服务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全球服务效能,完成后续星座组网,提供世界一流卫星导航服务”。

地面段:地面站系统建设除错进度加速,海外地基增强站建设铺开

地面段主要是为追踪及控制北斗导航卫星的运转而设立,由主控站、时间同步/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地面站组成。

1)主控站主要任务是收集各个监测站的观测资料,进行资料处理,生成卫星导航电文和差分完好性资讯,完成任务规划与排程,实现系统执行管理与控制等;

2)注入站主要任务是在主控站的统一排程下,完成卫星导航电文、差分完好性资讯注入和有效载荷的控制管理;

3)监测站接收导航卫星讯号,传送给主控站,实现对卫星的跟踪、监测,为卫星轨道确定和时间同步提供观测资料。

北斗三号基本导航系统建成在即,与之对应的地面站建设也已进入了冲刺阶段。2018年11月初,刚完成硬件建设不久的西南站北斗三号地面站系统就圆满顺利地完成了北斗三号系统全网联调和试执行工作,取得了系统建成十天既投入执行的新纪录。

目前,中国电科旗下20所、39所及54所,已经布局了20余个监测站,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化布局提供坚实的工程和技术保障。

国内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本建成,提供釐米级、后处理毫米级定位精度。

1)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北斗系统的地面基础设施,由地面基准站接收北斗卫星讯号,传输至资料综合处理系统,消除卫星轨道误差、钟差、电离层折射等影响后产生修正讯号,通过卫星、数字广播、行动通讯等方式实时播发;

2)由于导航卫星讯号会因受装置、电离层等干扰产生误差,不能完全满足未来高精度位置服务需求,还需要增强系统配合实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一套可以使北斗定位精度达到釐米级、后处理毫米级的系统,2018年5月23日,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已完成基本系统研制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高精度时空资讯增强服务通过与行动通讯、互联网、物联网、大资料的融合应用,助力资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进入增强时代。

2020年前实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东盟地区全覆盖。海外北斗地基增强站建设方面,以武汉光谷北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少数几个企业积极践行“北斗走出去”战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北斗基础设施建设。

2014年6月18日,光谷北斗首批3个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基站在泰国成功运营;2016年前,在泰国的基站增加至220座,覆盖泰国全境;预计2020年前,东盟十国建设基站至少1000座,实现北斗地基增强系统东盟地区全覆盖。

使用者段:北斗各产业链环节提升明显,将迎来快速发展

北斗系统使用者段包括北斗相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芯片、模组、天线等基础产品,以及终端产品、应用系统与应用服务等。

使用者段又可以细分为上中下游产业:

1)上游基础部件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基础部件作为自主可控最关键的部分,主要由基带芯片、射频芯片、板卡、天线等构成;

2)中游主要包括终端整合和系统整合,是产业发展的重点;

3)下游的解决方案和运维服务提供众多行业应用。并且,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天线、GIS、板卡、地图、模拟源等已实现全面配套,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等基础产品,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中游的手持型、车载型、船载型、指挥型等各类应用终端已经广泛使用在各个行业,品类已初具规模;下游的运营服务和系统整合业已在各领域进行了探索应用。

2018年各产业链各环节产值较2017年均有明显提升,其中下游产值增长最快。

1)上游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比为10.9%,其中,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和基础资料等环节的产值占比分别为4.4%、2.1%和4.4%;

2)中游产值在总产值中的占比为47.5%,其中,终端整合环节的产值占比为34.6%,系统整合环节的占比为12.9%;

3)下游产值占比增长较快,随着产业链的成熟,终端整合环节竞争加剧,使附加值降低,而下游的运维服务则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适用范围广且对接方式简易,这促使终端提供商向运维服务商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下游运维服务环节的快速成长,其产值在2018年总产值中占比为41.6%。

上游基础产品:北斗系统应用的基础,国内自主研发产品已规模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芯片、模组、板卡及天线等基础产品,是北斗系统应用的基础。通过卫星导航专项的集智攻关,我国实现了卫星导航基础产品的自主可控,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逐步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伴随着互联网、大资料、云端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北斗基础产品的嵌入式、融合性应用逐步加强,产生了显著的融合效益。

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天线、GIS、板卡、地图、模拟源等已实现全面配套,国内自主研发的北斗芯片等基础产品,已进入规模应用阶段。

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统计,2018年国产北斗双频SOC芯片及国产五模四合一北斗三代芯片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已经迈入导航芯片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国产北斗相容型芯片及模组销量已突破7000万片,效能价格比肩国际水平,国产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也分别占国内市场的30%和90%。

中游:终端产品迈向“标配化”发展新阶段,市场内竞争激烈

终端产品迈向“标配化”发展新阶段。终端产品种类较多,可分为专业和大众两大领域。

专业领域包括高精度测量、GIS资料采集、车辆排程终端等,大众消费领域主要有行动式自动导航系统(PND)、车载导航装置等。在军用方面,国产北斗二代军用终端定位精度已可达可达釐米级,在民用方面,北斗三代终端量产后有望逐步渗透卫星导航市场,实现导航自主可控。

北斗应用正在诸多领域迈向“标配化”发展的新阶段,中游的手持型、车载型、船载型、指挥型等各类应用终端已经广泛使用在各个行业,品类已初具规模。截至2018年底,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应用规模已累计超过8000万台/套,采用北斗相容芯片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接近7亿台/套(含智能手机)。

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产品总销量突破5.3亿台,其中具有卫星导航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机销售量达到3.9亿台。汽车导航后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400万台,汽车导航前装市场终端销量达到450万台,各类监控终端销量在500万台左右,专业高精度接收机终端销量突破16万台(套)。

终端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在行动式或专用导航终端领域,民用市场竞争激烈、品牌众多,市场份额相对分散,军用市场进入壁垒相对较高,国内企业具有优势。在车载导航终端领域,前装市场产品附加值高、潜力大,后装市场竞争激烈,集中度低。

下游:已在各领域进行了探索应用,未来或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下游的运营服务和系统整合业已在各领域进行了探索应用,未来或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从北斗产业链来看,下游是基于运营维护服务的各种应用领域。运营维护服务是通过对卫星讯号的处理、转化,为终端使用者提供综合服务,如实时路况资讯、定位、导航及通讯等。在政策不断加码及导航需求日益增长的共同推动,下游运维服务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报告来源:申万宏源)

2019-12-15 04:50: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