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懂中英夹杂和专业术语,恩主公医院医疗语音平台95%准确率上线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3

报价宝综合消息听懂中英夹杂和专业术语,恩主公医院医疗语音平台95%准确率上线

恩主公医院导入医疗语音平台,利用2万个医疗术语和1千个句子训练而成,能听写中英夹杂的护理术语,准确度达95%。

图片来源: 

摄影/王若朴

恩主公医院昨(20日)揭露三大临床AI应用,分别是可帮医生快速分类的国际疾病分类诊断码(ICD-10 CM)推荐系统、即拍即录的远距伤口照护系统,以及医疗语音平台,能快速“听写”护理人员的工作纪录,不仅通晓中英夹杂的句子和术语,准确率还高达95%。恩主公医院要用这些AI,来搭配将正式启用的门诊大楼,推动医院智慧化。

恩主公医院院长吴志雄指出,三年前,新门诊大楼设计时,就定位为智能大楼,后来也导入了尖端医疗仪器和系统,比如智慧床边系统、自动备管系统等。“但我们认为,不只门诊要智慧化,整个医院都要智慧化才对。”于是,恩主公医院找来纬创医学科技公司,多次讨论后,双方锁定了三大医疗难题,要用AI来解决。

几秒就能从上万个疾病分类诊断码中,找出最合适者

首先要简化复杂的疾病诊断分类。吴志雄指出,过去数十年来,恩主公医院一直采用前一代疾病分类码ICD-9 CM,“但为了与国际接轨,几年前升级至ICD-10 CM。”有别于第9代,第10代的诊断码数量近7万个、是前一代的5倍,而编码的组成规则,也有极大差异,比如总字元数从最多5个,增加到最多7个,也采用了更多英文字母和数字的组合等。他指出,ICD-10 CM的高复杂度,让医生看诊时,需花更多时间来选择正确的编码。

参与这次开发的核心人物、恩主公医院医务部主任暨一般外科主治医生张汉隆也指出,因为过于复杂,有些医生看诊时,会先选择疾病分类相近的诊断码,之后再由医务部人员来核对、找出正确的编码,“十分耗人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开发团队用过去几年累积的数十万笔分类正确的资料,来训练一套自动分类系统,可在医生输入患者病症后,自动根据该患者的病历资料、检验资料、手术内容和病理纪录等,来推荐最合适的少数代码(如下图)和说明,供医生选择,只要几秒就完成分类工作。

反观,传统方法则是在输入病症关键字后,跳出大量相关的诊断码,医生得自行一一挑选(如下图)。

张汉隆指出,经过1、2年开发,这套推荐分类系统已于今年第一季上线,整合到恩主公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系统。目前系统准确度为85%,“还在微调中,目标是要达到90%以上。”

他也表示,正确的ICD-10 CM,不只能降低双重确认的人力成本、提高疾病分类准确性,未来还能串连手机App,当患者踏出医院时,能根据所患病的分类来发送卫教内容。

不只如此,“正确的诊断码,未来也能在申请健保诊断关联群(DRG)给付更顺畅。”因为,有别于传统论量计价的给付方式,DRG支付点数计算方式,会根据住院病患的条件(如诊断、手术或处置等)来分群,再依据这些群组的医疗资源使用,来订定支付点数。也因此,正确的疾病分类,将有助于DRG给付申请。

甚至,ICD-10 CM推荐系统,“未来也能改善患者排队报到的时间。”张汉隆解释,一般给患者的看诊报到时间,是根据特定医生和科别的平均值来计算,但要是能了解患者历史病历的诊断码,就能更精准预估看诊时间,来推算每位患者的报到时间。在他看来,这套系统有许多可行的应用场景,“是智慧医疗的根基。”

10秒纪录伤口资讯,远距照护新助手

恩主公导入的第二项AI应用,则是耗时两年、利用两万多张伤口照片训练而成的远距伤口照护系统。张汉隆指出,这个系统主要是来改善远距照护服务,医护人员访视卧病在床的患者时,可用手机来拍摄患者伤口,系统就能根据照片来判断伤口部位和大小,完全不需要比例尺(如下)。

而且,在拍摄的同时,伤口照片会直接传送到医院的伤口专科系统,让院内的医生检查、决定后续治疗方法(如下)。


在医疗系统中,点选远距伤口,就可查看如下图的伤口照片。

张汉隆解释,这套系统解决了过去伤口照护的不便。首先,以往不良于行的民众要检查伤口时,比如安养院长褥疮的长者,就得靠救护车送到医院就医才行。又或者,当护理人员探视偏乡患者时,用手机拍摄伤口照片后,还得传送到医生的Line群组,来讨论后续治疗方法,“这些资讯并未被正式记录。”此外,就算拍摄伤口照片、上传到医院专门的数据库后,还需要5分钟才能传送到医疗资讯系统(HIS),让医生检视。

为改善这个情形,恩主公医院和纬创共同开发这套远距伤口照护系统,只要10秒钟,医生就能在HIS中检视。不过,纬创也坦言,该系统目前只能辨识伤口大小,还未能判断伤口类型和深度;这也是双方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能听懂中英夹杂专业术语,用口说就能记录护理工作

另一个导入临床的AI系统,则是医疗语音平台。这个平台搭配耳机和麦克风,护理师可以改用口说, 来记录护理工作内容、调阅资料。过去,护理人员替换患者点滴、注射药剂后,还得回到护理站花2个小时,来记录到患者的电子病历中。现在可以直接在病患床边,一边观察,一边口说来记录。

起初,纬创表示,为了训练这套语音辨识系统,他们首先收集了2万多条词汇,并以这些词汇与恩主公医院设计了1,000个句子,由医院8位护理人员来念这些句子,再利用这些语音来训练系统。 完成后,这个平台就部署到恩主公医院的医疗系统,开始上线使用。护理人员直接在病床旁边打开护理车上的系统,先用语音指令选择要输入的字段,再说出中英夹杂或缩写的术语,自动输入到对应的字段中(如下图)。

詹碧端指出,系统刚上线时,准确率才75%,但目前已超过95%,普及率也达7成。未来,她希望这套系统可用于更多场景,比如连结远距照护的居家护理师,让护理师也可用说的,来记录病患状况。文◎王若朴

2020-07-21 12:48: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