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落地工业环境挑战多,中钢归纳3大AI导入经验:足量训练资料、选对技术、循序渐进为成功关键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6-14

报价宝综合消息AI落地工业环境挑战多,中钢归纳3大AI导入经验:足量训练资料、选对技术、循序渐进为成功关键

中钢绿能与系统整合研究发展处研究员许朝咏,以自己实作过的多个AI专案,来分享从选题、执行到落地的3大AI实战经验。

图片来源: 

摄影/翁芊儒

中钢从2014年开始拥抱智慧制造,经历了许多试验后,才在2017年更有规模的落地AI应用,采取由现场出题、专家解题的方法,每年从上百个提案中筛选约20个可行性较高的方案,来导入应用场景。中钢绿能与系统整合研究发展处研究员许朝咏,也在今年的台湾AI年会上,以自己实作过的多个AI专案,从选题、执行到落地,归纳出3大AI实战经验,来提供其他企业借镜参考。

许朝咏首先引述麦肯锡2019年发布的一份报吿指出,企业要在工业场景落地AI并不容易,超过7成的企业正在进行局部试点,其中29%企业已经试点超过2年,56%进行了1~2年,更有15%才刚起步。对中钢来说,在导入AI过程中,也同样面临了“试点困境”,尤其在电脑视觉要落地炼钢场域时,中钢也面临了4个AI应用挑战。

其一,是工业环境不易控制,会造成取得影像的品质差异大,比如钢铁制造环境动辄在900度以上的高温中,处理过程也可能喷水冷却,导致难以取得清楚的影像;又或是在同样位置拍摄的影像,也可能因光源不同,导致影像呈现不同的效果。

其二,现场实际环境会限制AI应用的计算能力,比如部分场所的空间有限,无法摆下GPU服务器、或高计算能力的设备,甚至连网络线都无法部建,“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模型就必须要能兼容边缘运算,才能实际应用。”许朝咏说。

其三,被侦测物体的尺寸不一,也会影响深度学习的模型训练成果。许朝咏以识别钢品身份的AI序号辨识为例,就算是相同的钢品,影像拍摄的尺寸不同,会造成钢品上印制序号大小的差异,进而影响序号辨识模型的表现。

最后,则是深度学习模型的调整弹性差。同样以序号辨识模型为例,许朝咏表示,有时会遇到视觉效果相同的数字(比如像是同一个数字1),在不同序列中却无法辨识,“为什么有时候,1可以辨识出来,有时候却不行?”许朝咏表示,要解决这个问题,通常需要重新训练模型,但会消耗许多时间。因此,中钢目标要提出适合工业应用的物件侦测技术,来更轻易且广泛的应用到各个制程。

3大AI导入经验之一:充足训练资料是AI成功落地的一大关键

许朝咏也透过多个中钢导入AI的案例,来分享导入经验。比如说,前述提到的AI序号辨识应用,是指在将钢片卷曲制作成一卷卷的钢卷后,会在钢卷的金属表面或是侧面,喷印上钢铁的生产序号,借此来辨识每一卷钢铁的身份。但是,这些序号的喷印位置,可能带来不同的辨识挑战,比如喷印在钢卷表面,就可能因金属反光影响序号辨识的精准度,若是喷印在钢卷侧面,层层堆叠的钢片又可能导致字体变形,均会影响AI判读。

应用场景的序号本身可能有模糊、手写字、油漆过淡等问题。

“我们提供技术,但有些问题不是技术能解决的,就要跟现场人员沟通,请他们协助解决问题。”许朝咏指出,AI落地需要与第一线人员沟通协作。

不过,就算与现场人员合作,序号的辨识率仍无法达到100%,尤其是钢卷侧面序号的辨识率,仅达到9成5,“序号要完全正确才能用,9成5其实很低。”许朝咏表示,为了克服这项挑战,中钢在产线上的多个位置都设有摄影机,同时将这些摄影机判读的资讯互通,透过多点的资讯对接,来判断出钢卷序号。

“不要把问题放在同一个地方,比如利用多点摄影机、多资讯的串流,去补足AI模型上的不足,就能让整个系统的准确率达到100%。”他说。

透过资讯的串接,来克服AI序号辨识可能不够精准的问题。

另一个例子,则是高炉原料粒径分析的AI应用。一般来说,高炉是用来将原料溶解为铁水,而原料在送入高炉时,若粒径大小分布较平均,就能提升高炉的燃烧效率,中钢甚至推算,高炉燃烧效率每提高1%,每年可以减少上亿的燃料经费,因此,中钢用AI来辨识每颗原料的粒径大小,即时计算出进到高炉的物料大小与分布状况,再根据计算结果来调整物料分布,进而提升燃烧效率。

透过即时原料粒径大小分析来调整物料分布,进而提升高炉燃烧效率。

许朝咏表示,上述两个案例的共通点,在于资料的取得非常容易,不管是序号或是原料的影像资料,都在产线上不断产生,“影像取得没问题,资料也干净,较有机会训练出良好的深度学习模型,也有机会快速达到成效。”相对来说,瑕疵辨识这类AI应用的影像资料搜集,就比较困难。

“要判断一个案子能不能做,可以先看能不能搜集到足量的资料。”这就是许朝咏归纳的第一大AI导入经验。

3大AI导入经验之二:不是最新技术也能打造最切合场景需求的应用

许朝咏也接续说明了无人天车的AI应用。天车是一种重型的起重装置,用来吊送货品、放置到指定位置,而中钢就是将原先需要人为操控的天车,透过AI达到无人化,“这也是我认为中钢应用AI最成功的案例。”

要达成无人天车,主要是把人眼看到的操作资讯,透过电脑视觉转换为控制的指令,再交由天车自动执行,也就是将操作人员看见的钢卷位置、放置位置及操作方法,都转换为天车指挥系统可以判读的资讯,再透过运动控制达到自动化。

无人天车使用的技术,包括能透过座标辨识来装卸钢卷的机器视觉系统,以及能透过RFID读取钢卷身份,再准确侦测钢卷的中心位置来吊起钢卷的智能吊夹,而整体钢卷的吊运排程与吊运路径最佳化,则是由天车指挥系统来规划,中钢同时也建置用来传输车籍资料、整合装卸车资料的云端仓储管理系统。达到天车操作全自动化之后,中钢也设置了主动式安全防护机制,透过深度学习来侦测天车下方是否有人行走,并在行驶过程中自动辨识障碍物与闪避。

建置了无人天车带来的一大效益,就是能在出货的前一晚,由机器自动理货,将要出厂的货物就近放置到出货的位置,“天车不会休息,人会休息,在不需出货的时间先理货,就能加速出货的效率。”许朝咏说。

中钢的无人天车也早在2018年就投入运作,至今已经完成超过数十万颗钢卷的吊运。不只自建自用,中钢也将这套无人天车系统外销到中国钢厂,2019年就已经销售了12套系统,今年武汉肺炎疫情期间,更是远距协助客户调机、将系统落地。

不过,这个贴近钢铁业需求的无人天车,实际上并无用到深度学习技术,“深度学习虽然是好工具,但不一定是最佳工具,也不是唯一的工具。”许朝咏表示,由于天车在装卸钢卷时,需要非常精准的定位,误差超过5公分就可能吊不起钢卷,但深度学习在位置侦测的精准度上并无优势,加上判断速度较慢,“传统影像处理有些技术,应用上会比深度学习来的更好。”

换句话说,不是用最新、最强的技术就好,不同应用场景有其最合适使用的技术,这就是许朝咏归纳的第二大AI导入经验。

3大AI导入经验之三:从自动化、人机协作到智慧化循序渐进落地AI

最后,许朝咏也提出一项正在建置的AI应用,也就是出货前的钢卷智能检核,虽然目前仅有初步成果,但这项应用实际影响了传统检核作业流程的转变。

许朝咏解释,钢铁在包装、装载完成之后,还需要检核包装外观,以避免客户收货后发现包装瑕疵,因而对品质产生疑虑。为了检核来自23个仓库的货品,中钢设置了4个主要的检核站,共计17个车道、每个车道配置4名检核人员,车辆在仓库装载货品后会先前往检核站,由人工检查外观是否破损,并核对货品身份与数量,完成检核才能出厂。

人工检核过程。

但传统的人力检核方式,不仅人力成本较高,大量出货时载货司机也常需排队等待,更占用了约两个仓库的空间来检核。对此,中钢试图透过AI智能检核的方式,将传统的检核中心改以一个云端检核中心来取代,在每个仓库出货前,直接将钢卷影像上传云端,由检核人员从云端照片来判断是否有瑕疵,若无即可放行车辆出厂,不只能加快检核效率,检核人员也能更轻松完成任务。

而这些检核照片的筛选,则是先拍摄车辆进入检核站的影像,经过运算后,自动撷取钢卷正面、侧面品质最佳的影像,透过自动检放系统来提供检核人员检验,经实测后,完成8张钢卷照片的检验大约只要8秒。

透过检放系统来检验热轧钢卷的包装外观。

透过检放系统来检验冷轧钢卷的包装外观。

许朝咏表示,将检核流程云端化只是第一步,中钢下一步要利用检放系统,在检核人员云端判读照片状况的同时,搜集异常照片的资料,再利用深度学习的技术来训练瑕疵辨识模型,进一步将检核流程自动化且智慧化,来取代人工作业。

“迈向智慧化的过程,很多人会想要一步到位,但很困难,如果能用AI先实现局部的自动化,透过人机协作来提升作业效率,并同步搜集资料,就会对智慧制造的实现有很大的帮助。”许朝咏认为,AI落地并非一蹴可几,需要一步步优化原先的作业流程,搜集足够的资料,才能实现智慧化的目标,这也是他提出的第三大AI导入经验。

2020-11-19 20:07: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