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啧啧杯以退款收尾从成本试算、分润、合约、专利来看台湾群众募资案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27

报价宝综合消息啧啧杯以退款收尾从成本试算、分润、合约、专利来看台湾群众募资案

关于啧啧杯的讨论,一堆媒体或论坛都讲得很多了,也有出现懒人包,有兴趣的朋友应该也都看得差不多了。在本文开始之前,先讲本人的立场,是认为初心地球社问题比较多,若要论对错的话,整个流程看下来站不住脚。而且初心声明很多接不太起来,有些矛盾的地方 不过工厂是不是那么善良,也是难说了。全包495.63元在判断上是很有问题的,10万组含赠品全包的价格为49,563,000元。当然,初心想要压2000万左右全包,听起来也是很匪夷所思。不过这也是费解的地方,目前我们看到的价位落差这么大,然后就判谈破裂。在正常的想法上来说,应该会有不同价位的攻防才对,但不同的价位并没有看到。 为何会觉得495元与200元都是不太合理的数字?在这篇文章中简单试着做一下分析。由于不可能得知直接的成本价格,主要是以间接猜测的方式来分析(其实大家都是间接猜测,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判断,至于信不信,还是取决于看文章的各位),但不管怎说,应该是可以对照出一点端倪来。  

啧啧杯成本初估算

猜测成本还是要有一个凭据,找同厂最近似产品来观察应该算是相对好的方式,dr.si有折叠的类似设计,售价250元。他自己也要赚钱,所以成本是不会到200元。此外,这个杯子虽然不知道销售数量,但要到10万个也不是这么容易,dr.si单一品项能在台湾卖几个这的确没办法知道,但经由这次群募,才知道原来有不少人不知道折叠式的硅胶杯,因此巧折杯在台湾能有1万应该就很厉害了(啧啧杯知名度高成这样10万个,巧折手握杯没什么知名度,量抓10分之1应该不会低估)。在售价250元的情形下,这杯子成本估起来抓100元应该不会差太多(因为这东西应还会进实体通路,所以售价与成本间要抓足够的间距,厂商才不会赔钱)。重点是这100元的估算是含模具摊提的。

当然,啧啧杯的难度更高,正常情况下成本100元应做不起来,不过重点是在于10万个这个量很大,那制作上的良率以及模具摊提其实占比就变得很小了。今天如果只是做500个、1000个,良率与模具摊提会是一个问题,模因为是新作产品,成本会拉比较高这点没有问题,然后良率也会有影响,可能做几百个良率还拉不回来。但如果是10万个,大概就可以假设良率与以往产品没有太大的差别(做几百个还有问题都不一定说得过去了,做几千个还是有良率问题的话,工厂还是不要开了)。至于开模的成本,在10万个数量之下,这摊提应该也低很多了。看一下巧折杯旧产品含模具摊提,价位也才落在100元左右。而啧啧杯也不是一、两千个,而是10万个,我们不要说啧啧成本跟旧产品一样成本这样的事情,但追加50%应也算高了,所以价位评估起来,在150元应该是有可能达成的。

当然,我们也非硅胶业界,也无法知道这啧啧杯或巧力杯有没有什么不为外人所知的困难眉角,所以再多抓30元-50元缓冲,变成180-200元的制造成本,这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直接翻倍这缓冲已经是超大的了,不过据说有2000万只做杯子的选项,但老实说以初心这样的公司状况,赠品还要再找其他人做也太为难,所以这选项应该是没办法选下去的) 接下来其实就是觉得不合理的状况,若杯子200元,全包变成495元,也就是赠品比杯子本体还贵?这实在很不合逻辑。赠品的话,硅胶手环吸管这成本不好抓,因为该工厂好像原本就没有这个产品,但刻字还可以抓20-50元(若要抓到100元其实是有点高啦,不过话说回来,也无法理解行销的时候产品为何要全部刻名字,这是最难降低成本部分,而且工厂也会做得很痛苦)。 扣除刻字50元的话,以245元来看赠品成本也同样让人觉得奇怪。当然,也有人提出这是包含了品牌、风险以及专利等等费用,如果真的单纯就是这样的话,虽然觉得还是偏高,但这是能接受的,毕竟除了行销之外,其他花心力的部分都是工厂,当然多拿一些收益是应该的。

双方利润拆分试算 

重点是在于合约的描述,495元只是制造成本,表示工厂没有赚,然后在后面还有利润64分成,这才是工厂赚的。而这部分也是我对工厂比较怀疑的部分,今天如果495元是统统都包含的话还可以理解,工厂拿他应该赚的OK。但合约既然写了是制造成本,那这495应该不是工厂要赚的部分,要赚的是在后面所分的利润。 其实从这边也可以看得出瀛海国际这边矛盾的地方,要注意的地方是后面利润64分成。这64分成是初心地球社6成,瀛海4成,不是工厂6成喔,只有4成而已。如果495元真的是制造成本的话,瀛海赚的钱没有比初心地球社多。ㄟ……这我不敢信,如果我是工厂担了这么多风险,而且产品技术都是我的情形下,不可能愿意赚得比初心地球社少。 495元再加上后面的利润64分成,工厂就真的拿得有些多了。若要论诚信的话,我认为这部分是有点问题的。

当然,最终约并没有签成,所以也不能说工厂没有诚信。但至少在我来看这根本没办法称得上工厂对初心地球社善意互利的报价(所以有人用佛心来形容,就……)。 对于数字的假设,由于没有资料,当然不会正确,但经由对照之后,其实就可以约略判断495元这个数字代表的程度为何。 另外也补充一下,关于专利要算多少钱(也有人认为那专利要是上法院的话,稳不稳都还是个问题,但这就先不提)很难估,所以网络上这点只能先存下来保留不提。再加上现存的未签的合约也是统包的概念,所以一件多少没有定论。要ˋ我说的话,其实0元至50元都有可能的,这还是看双方怎么谈。但只是如果就这个案例来说的话,专利的钱应该要更少才是。

专利费用又是一笔钱

因为公文上面有明确提到,双方一开始合作在专利的使用仅限于募资……。这么短的时间内还要算专利的钱……,是打算要收多少?何况专案页本身有提到dr.si名号,相信初期是以互利的方式来看待,也兼帮忙打dr.si品牌,专利部分通常不会算这么死,要求一定要收多少。 成本495元后面还有64分成,如果还要再加上出货的费用,可以看得出来初心所赚的占比真的是相当低,有没有到一成都很难说(这是以六千多万来看的,因为有很大一部分是表面看不到的,有媒体是报八千多万,是不是八千多万就不知了),所以可以想像初心没办法签这份合约的原因。

因此有人批评初心地球社很贪心,其实也是觉得怪怪的。我是这样看的,想赚多一点这毕竟是人性,初心想要多赚,难道工厂是圣人就不想要多赚?如果要道德上的批评的话,那要不要也批评瀛海把初心当肥羊宰?所以说谁贪心或是谁把谁当肥羊宰,其实都不是那么适当。更何况市面上也有其他商品利润更高的,我们还是回归商业吧,不要说谁贪心,也不要说谁宰肥羊。要说的话,就是论定最后所出的产品即可。,是好的产品还是黑心的产品,觉得值得就买,觉得不值就不要买,会比较好些。 在这争议当中,觉得神奇的地方就是只出现4950万以及2000万这两个数字,怎么没有出现类似3500万或是2900万这类中间数字,这实在很让人纳闷。不过没有出现的资料就不多作猜测了。

最终双方以退款收尾

另外,巧力杯可以这么快出现也是很神奇的事。这是不是有可能在规划啧啧杯时就已经同时规划巧力杯呢?不过这没签约,而且商品上大概除了“啧啧杯”这名称之外,其他的都是工厂实作出来的。所以我并没有说不能出,只是就网络上的讨论来看,感觉瀛海工厂很被动,这一点我是不太相信,我是认为工厂并没有这么被动。 但不管怎样,说到底并没有签约,瀛海国际喊价多少是他的自由,也没拿刀子逼地球初心社一定要照做。啧啧杯在专案页上的文案大意上提到与dr.si多次沟通,相谈甚欢(该文案已撤下了),到了专案结束后还没签约也就罢了,一直到巧力杯出现都还没有真正对外说明状况,这点诚信上就站不住脚了。

但另一方面来看签约这件事,同样是没签约这个事实但钱有先汇过去,表示初始意向的确是有诚意想要做。不过这中间明明有多次可以好好谈的机会,为何要推向破局,其实有点难理解(最理想的做法就是在有赚的情形下先走完这次,以后不再找该工厂才对) 其实不太喜欢说二分法谁对谁错,他们都有各自的立场,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才会看到不同的判断。如果真的硬要我说的话,错的比较多的是初心地球社,毕竟对投资的众人不诚实是很明确的事实,但结果对初心也不是很公平,能形成这样的旋风初心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因为诚信的关系,最终什么都没有还可能倒赔一些,成果大概都被瀛海国际拿去了。而且瀛海国际赚到的还不是只有这一波成果,更重要的是品牌名声更上一层楼,后期可待。

今天假设没有初心地球社,巧力杯能不能登场都还很难说,一来核心想法是不是瀛海想出来的(初心地球社的设计可能是嘴炮设计,但重点是嘴炮出核心想法,比如说容量700ml,从手摇杯容量来想出这商品的容量,不太有机会是瀛海想的,不过关键实务设计倒是在瀛海上就是),二来就算瀛海国际真的有发想,但会不会量产也是一个关卡。当然,之后瀛海可能会自己上群募,这样量产与否是可以有个评估,但至少在之前瀛海还不是这样做的厂商。 今天如果不是495元再加利润的64分,而是落更低一些成本,例如495但没有后续的64分润,我相信这专案是有机会推动而不是破局的(也很难说啦,毕竟这和2000万全包的落差太大)。某个程度下初心地球社也是被逼到破局,但这不是瀛海国际的责任,在没有签约的情形下,做巧力杯也没什么问题,只是看到这样状况,是有点同情初心地球社。

当然啦,说得极端一点,如果瀛海没有做巧力杯,初心地球社搞不好就找中国做了,这个时候就变成瀛海有苦说不出。 所以我自己认为的对错,大概就是“一个小女孩在坏环境下生长而变坏”这样的感觉。不过一个人在坏环境下成长,并不一定会变坏,所以如果一个人因为环境坏而变坏,还是要受法律制裁。当然,坏环境也会是被讨论的一环。而我所谓的“坏环境”就是成本被报太高了这件事而言。 而初心是因为是在成本太高的坏环境下,所以被逼得想其他办法,因此而失去了诚信(不过初期可以判定是有诚意的,没签约就先汇钱也是信任工厂的表现)。

只是在坏环境下成长,固然有的人会变坏,但也有的人不会变坏。成本太高不应该是毁掉诚信的理由,毕竟还有其他做法,像是赚得不多咬牙就做了,像是反过来公告跟大家说合作破局,退费或是明白讲找其他厂商,或是没有赠品改成部分退费一类,总之虽然会有损失,但就是维持诚信的局面,这样的做法也不是不行。 虽然觉得初心地球社错得比较多,但在最终结果上对初心也比较不公平,我个人是没有下单买,但若有买的话,我最终应该是会选不退费,甚至在初心有意愿要做的话,改变心意买一两个。原因无它,就商业角度来说,这风潮是初心地球社带起来的,在品质OK的情形下,买他的商品是肯定他们对于商品的想法。当然,买这个商品并不是认同初心地球社的所作所为。

本文由胖子忏悔室授权全文转载:原文出处

2018-05-21 02:33: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