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疗影像AI实例:北医附医】全球首建肺癌病灶语意描述数据库,要开发兼具准确度和高精细度的AI系统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02

报价宝综合消息【医疗影像AI实例:北医附医】全球首建肺癌病灶语意描述数据库,要开发兼具准确度和高精细度的AI系统

北医附医影像部主任陈震宇表示,北医医疗AI的下一步是打造AI医院,不只设立AI研究中心,展开20多项相关研究,更在研究所培养AI人才,并开始改善医院的IT基础架构。(摄影/洪政伟)

癌症是台湾十大死因第一名,因癌症死亡的人数,2016年更创新高达到4万8千多人,其中又以肺癌患者居多。治疗肺癌的挑战之一在于难以早期发现,因为得靠资深医生从500张影像中,找出一个可能只有0.5公分大小的不规则状病灶,才有机会更快展开治疗。这正是台北医学大学医疗体系旗下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简称北医附医)想利用AI来挑战的课题,靠AI辅助医生早一步发现肺癌。

及早发现肺癌病灶有多难?肺结节是判断是否会发展为肺癌的重要指标,可透过肺部电脑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来寻找病患肺部中的肺结节,再由医生判断良恶性。但每一位病人进行一次CT扫描,就会产生500张影像。

台北医学大学副校长暨北医附医影像部主任陈震宇指出,有经验的医生,初步检查500张肺部CT,一次至少要花20分钟,尤其肺部影像中有许多血管纹,这些“血管纹横切面与肺结节十分相似,”因此,医生检视大量肺部CT影像时,就有可能忽略了肺结节的存在。但要多重复检查几次,得花上好几倍的时间,如果病人一多,医生更有可能因为长时间连续作业而有所疏忽。

不只标注训练影像,还要建立全球第一个病灶语意描述数据库

不过,要打造AI辅助诊断系统,得先备妥训练用的影像资料。北医附医自2年前参与科技部的巨量医疗影像计划起,就开始建置肺结节影像标注数据库,找来10名至少有2年经验的主治医生,来标注病患肺结节CT影像。

为开发兼具准确度和高精细度的AI系统,北医附医不只标注病灶位置,还更费工地进行语意标注。陈震宇解释,语意标注就是在病灶影像上,加上对病灶的文字描述,比如病灶形状是否规则、属于实质结节(Solid Nodule)还是亚实质结节(Subsolid Nodule)、周围有无纤维化、有无钙化、中心组织是否坏死等5种叙述,北医附医会列出所有描述的清单,再由医生勾选符合的项目,而不用自行输入。

“这种标注方法就是DICOM-AIM,”陈震宇指出, DICOM是指医疗数位影像传输协定,而AIM(Annotation Imaging Mockup)则是史丹佛大学提出的医学影像标注方法,在标注病灶的同时,也加上语意叙述,用来训练深度学习模型。结合这两种作法来建立数据库,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而北医附医正着手建立全球第一个。

截至今年3月为止,北医附医已经完成了1,500例肺结节病灶标注和语意标注,预计今年可以再多完成2,000例。陈震宇期望以此建立一套“Smart AI”,不只要能缩短肺结节筛检时间,还能根据语意标注来产生一份初步报告,比如在影像上标示出肺节结位置,在旁以文字描述出诊断结果,像是右肺叶有颗5毫米的实质结节,形状极不规则….等。如此一来,医生只要针对这些特征再行确认,即可完成报告制作。

发展影像AI 技术前,北医附医先累积资料,开发一套影像深度标注界面,以最高标DICOM-AIM方式来进行肺结节CT标注,目前已完成了1,500例,今年预计再新增2,000例。

除了肺结节,AI还可以协助诊断脑瘤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北医附医聚焦于肺癌分类诊断与愈后预测,而台北医学大学医疗体系下的台北医学大学(简称北医)也有投入AI影像研究,着重于脑、心、肺等重要器官的病灶检测,目前最新研究是要找出脑瘤与基因突变的关连。

陈震宇表示,脑瘤虽然以不同样貌呈现,但脑瘤的生长,往往由基因突变主宰。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对化疗愈后反应非常好、病人存活率也更高,但要找出基因突变的关联,需要开刀取出组织来进行基因检测。这个作法,不仅所费不赀,还必须等待3至4周才能拿到检测结果。

也因此,北医与国家卫生研究院正着手进行脑瘤与基因突变的研究,要借助深度学习,来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北医先取得脑瘤病患同意后,在手术时取出组织,免费进行基因检测,同时将脑肿瘤影像交给研究团队进行特征撷取(Feature Extraction),并将这些特征对照诊断结果与基因检测结果,来进行关联性分析,进而打造出一套算法。北医希望,未来只要输入病患的脑部MR影像,就可以透过算法来判断肿瘤良、恶性程度,要是属于恶性,还希望可以推论出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种类,进而预测愈后状况。

在陈震宇看来,深度学习算法备受瞩目的原因,在撷取特征时,“看得比人眼还仔细。”尤其断层检查影像由一点一点的像素组成,里面还藏了许多肉眼看不见的特征,比如像素间的立体形状、体捷豹构等成千上百个可能的特征,而深度学习正好可以捕捉这些细节。相较之下,人眼只能判断出病灶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或是开刀难易度和愈后状况等。

这种利用深度学习影像分析来比对基因检测结果的研究,正是一门新兴的方法学──影像基因图谱学(Radiogenomics)。北医早就看好也投入了这个研究领域,去年更发表相关论文,探讨如何应用影像基因图谱学来进行脑瘤的5种亚型分类。

北医要打造AI 医院,从人才和基础设施着手

“北医医疗AI的下一步,是要打造AI医院。”陈震宇表示,为推动将医疗AI化,北医设置了AI研究中心,已累积超过20件AI医疗研究计划正在进行。这些计划不只关于医疗影像,还涵盖了不同领域,像是精准睡眠医学,利用AI和IoT来分析睡眠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身体活动量和环境空污的关联,以建立一套睡眠障碍预测模型,也要打造一套线上专家咨询机器人CBTi-Like,来提供个人化管理睡眠。

或像是由北医医学科技学院院长李友专主持的AI用药安全专案,透过AI技术来发展疾病、药物和剂量之间的关联性模型,来即早预防用药错误,甚至还要利用AI来分析病人个性、辨识情绪,提高医疗关怀。

在医疗AI人才培育上,北医去年也开办了人工智能在职专班训练人才,要培养学生于医学影像、医疗讯号、数位病理和智慧病历4大领域的专业能力。今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完全招满,”陈震宇说,第一波学生大多为医生、护理师等医疗人员。除此之外,北医5年前也设立了大数据中心,来重整医疗巨量数据库,促进大数据分析研究,以及提供跨国研究平台。

不只如此,北医也准备要改造医院IT骨干和架构,以符合AI应用为基础的设计。陈震宇提到,目前医院的基础架构,并非以深度学习为而设计,比如主机仍使用速度不快的处理器、骨干网络也未全面光纤化。“因为讯息的传递、资料的传输与整合,以及AI模型的自我学习,都仰赖良好的基础设施。”他认为,唯有整合IT,才能让医院各个科部有效地使用AI系统,“这还得从基本改革开始。”

2019-04-18 11:20: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