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箱 变身 (上)

消息来源:baojiabao.com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4-26

报价宝综合消息机箱 变身 (上)

数十年前,人们起初是住在机箱里…哦不对,房子里的。比如我们熟知的1946年的ENIAC,数以万计的电子管、晶体二极管、电阻器、电容器、继电器等等硬件体积庞大,只有一栋房子才放得下这么个巨无霸,所以房子成为了“机箱”。

当然,这更接近于超算的定位,包括今天的超算也是这种巨大规模。真正意义上的PC还是从少后才开始的,因为主板结构在变,为了能装下主板,机箱要跟着一起变,比如1983年诞生的早期XT结构,

那时候机箱还是横过来放的,里头的主板也是差不多大小、横著放置。机箱上头放个显示器,1984年以后的的AT机箱也是如此,次年为了适配新出的Baby-AT规格又出现过一些专用的机箱。这些老电脑咱们可能小时候接触过,因为他们即可横过来放、也可以竖着,所以统称为可立可卧式机箱,是当年的主流。

这种机箱的方便之处就在于,软驱、光驱什么的都是横著的,坐在位子上就能把放边上的软盘、光碟插进去换用;并且因为机箱放在显示器下面,所以还不怎么占空间,而立式机箱需要占用一定独立的空间。

2002年的时候苹果把这种结构形式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推出了一体机——iMacG4:

底部的机箱做成了一个半圆形,硬件都被设计在里面,屁股后面有各种界面,主板也被设计成了圆形,而机箱本身成为了显示器底座,通过上面延伸出的机械臂支撑显示器。这设计在当时挺惊人的。

后来的许多一体机直接把主板、显卡、什么的都搬进了显示器背部,直接“把显示器当机箱用了”。虽说有效缩小了体积,但因为当年硬件工艺较老,许多Win平台的一体机为了散热、不得不对性能进行缩水,所以当年的一体机往往就给人一种性能低下、性价比低的感觉。当然,现在的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哈。

早期的ATX机箱电源是上置的,可以很好地组成整体风道,还能避免吸灰;不过上置电源一直吸机箱内的热气,影响寿命,而且重心不稳、容易摇晃,渐渐也被淘汰了。

2003年的时候,Intel提出了38°C机箱概念,指的是CPU散热器上方2厘米处温度不得超过38°C,这个要求非常苛刻,各大机箱厂商都开始疯狂追求极致散热,其最大的辨识点就在于机箱侧板上多了一个风扇口,

咱们之前那期《十年前最强游戏电脑!》中的XCLIO A380机箱也采用了这种暴力散热的设计。

老张没记错的话大概是2010年前后吧,突然都开始流行“走背线”了,同时下置电源设计也成了主流,好看是好看了,不过缺点是容易吸灰,但是机箱厂商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防尘网的设计也是愈发精进。

随着DIY现象萌芽,玩家们会在机箱里插上各种硬件,比如“四路E7装上去、八路泰坦抱回家、4K大屏幕组三个,万元水冷温度压,固态RAID要堆满,1T2T使劲加,RGB光不可少,手办更要往上搭”,

(图片来自网络)

要承受这么沉重的压力,机箱设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各种机箱群魔乱舞是最近这几年的事情了,五花八门的什么机箱都有,便宜的几十块钱,贵的上千甚至近万。

你说一个铝皮壳子加点塑料管子为啥就这么贵呢?

摸了摸口袋,老张觉得咱们还是下回再聊吧~

喜欢我们的推送别忘了点一个顶

向亲朋好友推荐一下我们的文章

或者赞赏一下





2018-06-01 23:33:0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