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母爱,致敬科技!
1月20日,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诞下我国第一个移植子宫内孕育的婴儿,这也是全球第14例。很快,国内第一例“添宫宝宝”出生的新闻出现在新浪微博的热搜榜,各路人士频频转发,表示衷心的祝福和赞叹。
跟其他的热搜一样,这个新出生的宝贝也引起了热议,一时间数不清的观点满天飞。唉,咱们能不能纯粹一点看待问题呢?来聊一聊这个技术本身吧!
子宫移植术
子宫是人体生殖器官,所以子宫移植与其他器官移植有较大的区别。器官在移植手术完成后,是否与身体互相适应且能够正常工作,是衡量常规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的标准,但这仅仅只是子宫移植手术的阶段性成功而已。
子宫移植的目的是为患有子宫性不孕的人群创造孕育孩子的机会,因此最终能否生出健康的孩子是检验手术是否成功的唯一指标。
在该领域的早期研究过程中,子宫移植课题的最大难点在于血管的嫁接。子宫在人体血液循环中处于较末端的位置,血管细小数量多,不像其他人体器官拥有着粗壮的血管和充沛的血液供应。而且先天性无子宫的女性体内缺失正常的子宫供血系统,为其移植子宫就需要寻找盆腔附近的靠谱血源,并人为搭建血管线路。
排在供血难题之后需要解决的是移植术后人体产生的排异现象。目前的子宫移植技术需要依靠术后长期服用抑制排异药物,只要移植子宫留在身体内一天,即使成功怀孕了,都不能断药。这一情况导致了另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子宫移植手术的扫尾工作——成功妊娠后摘除移植的子宫,来免除被移植者的额外负担。
2000年,沙特阿拉伯的一名女子在以上两大研究尚无成果的情况下贸然接受了子宫移植手术,最终3个月后,由于产生了严重的血凝,而不得不将移植来的子宫再次摘除。。。尽管子宫不像心脏、肝脏等器官,摘除后不会造成死亡这样的可怕后果。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允许任何毫无依据的贸然进取,否则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2014年10月3日,全球首个在“移植子宫”内孕育的婴儿在瑞典出生。被移植的子宫由受赠者一位61岁的朋友捐赠,此人已经绝经多年。2017年12月,巴西的一位妇女在移植了另一位中风去世女性的子宫后,成功产下世界上第一个非活体子宫孕育的婴儿。
子宫移植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中国育龄妇女中,子宫性不孕人群约有100万左右,这项技术为她们带来新的曙光。
有关伦理的讨论
此次案例的子宫捐赠者是受赠者的母亲,关于由母亲来捐赠子宫这事儿,医院也会进行相关的伦理稽核,虽然从客观上来看哥觉得这并不十分必要。子宫移植术并不将新子宫与原有卵巢缝合对接,所以后期受孕需要依靠体外受精技术,而第一步就是在移植前提取子宫性不孕者的卵子进行体外受精,并将得到的胚胎进行冷冻储存。
子宫移植者生育的婴儿是由自己本人和配偶的遗传物质孕育的,其母亲提供的子宫只是一个孕育场所。实际上,全球范围内的子宫移植手术,很大一部分的捐赠子宫都是来自母亲!本次顺利产下婴儿的杨华(化名)其实也是2015年国内第一个成功完成子宫移植的案例,在其后,国内第二例也是移植母亲的子宫。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母亲的子宫来生孩子呢?
我们都知道白血病人做的骨髓捐赠需要配型,子宫捐赠也是存在匹配的问题,而女性亲属的子宫更容易通过匹配验证。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群,在女儿出现子宫性不孕症的时候,勇敢的母亲们都会第一个站出来尝试匹配。当然也并不是说母亲提供的子宫就一定合适,只是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匹配成功的可能性远远超出其他人。
微博是个人多嘴杂的地方,不管好事坏事,一旦参与议论的人多了,总有一些奇葩的言论会横空出世。
有人说:真是瞎折腾,出生就没子宫你怪谁,不能生就不生呗,何必让自己的母亲跟着受罪?这种论调仿佛是在故意强调“人要认命”,但他没有考虑过任何一名女性都拥有着生育的权利,在有条件“改命”的时候,凭什么阻止她去行使这种权利?
还有人说一些自以为风趣的话:“她和她的女儿都是一个子宫里生出来的~”是啊,那又怎样,很不可思议么!?既然移植子宫是她人捐赠的,那就别再调侃捐赠来源是谁,从医学上解决了生育的问题就可以了!照调侃者的思路,巴西的那个孩子是一位已故者的子宫孕育而出,这也很值得嘲笑么?去世的人将自己的器官捐赠出去,并且帮助其他人成功的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不应该是伟大、是奇迹么?
前面哥说过,为了不要让受赠者余生都在吃抑制排异药物中度过,完成生育后甚至是在剖宫产手术中就要将移植来的子宫摘除。新闻报道中提过,杨华并没有摘除子宫,她将在往后的日子一直吃药,因为她还想生二胎!
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止一处光辉在闪耀。她经历了可怕的手术,克服了怀孕过程中随时会出现的并发症,她珍惜母亲给的子宫,历经磨难后还想要再生一个。她的先生在子宫移植手术筹备前就对她——一个先天无子宫无法生育的女孩,许下守护一生的诺言,并且一路陪伴等到他们的孩子出生。她的母亲在接受采访被问到为什么要捐出自己的子宫,她哭着说:“就算付出我的生命我也愿意”
科技,就算是冰冷的医学装置,也只服务于温暖的灵魂。